第三卷 大德大愛行孝道 後記
孝敬是你身後的金匾?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孝敬父母是做人的美德,能夠孝敬父母、善待老人的人多是讓人信得過、靠得住的人。一個連生身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泯滅了做人的起碼良知,誰還敢去信任他?因此“孝敬”就是一個人能夠靠得住的最好的招牌。
唐初名臣陳叔達是開國元老之一。有一次唐高祖賜禦食,送上的水果中有葡萄。當時葡萄要由西域送來,一般人很難吃到。陳叔達拿著葡萄左看右看,就是不吃,像是有話要說,唐高祖問他在想什麼,他答道:“臣的老母,患有口幹的疾病,葡萄治療她的疾病正合適。但苦於這種水果珍貴,我尋購不得,就想若是能帶回去給母親吃該多好啊!”唐高祖被他的孝心所感動,命左右拿出多種食品讓陳叔達帶回家孝敬老母。
在現代也有類似的事情,陳毅副總理62歲那年隨同周恩來總理出國訪問,回程時路過成都老家。當時他母親年過八旬,重疾在身。他與夫人張茜匆匆前去看望。老人已小便失禁,床頭有條剛尿濕的褲子,見到兒子、兒媳後,老人覺得不好意思。陳毅發現後將尿褲和其他髒衣物找出,和張茜一齊動手,把衣物都洗得幹幹淨淨,並且動情地說:“娘,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百條,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啊!”
大家也許看到一則公益廣告:一位中年母親忙完工作回到家裏,還悉心照料年邁的婆婆,給她打好熱水燙腳。老人感動不已,憐惜地給她擦去臉上的汗水。一旁的兒子見此情景,不聲不響地到廚房打了半盆水,踉蹌地端到媽媽跟前,用稚氣的嗓音說道:“媽媽,洗腳......”
這是多麼動人的場景啊!它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最核心內容:“孝敬父母,贍養老人”。我們中國人最講究家庭觀念,講究孝道。尊敬和孝敬老人作為一項基本的倫理標準被人們所認可,從而成為一項優良的傳統。自古以來,流傳著許許多多的孝敬故事,著名的“二十四孝”就是這種孝敬故事的集大成者。父母不僅給了我們血肉之軀,賦予我們生命,而且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成人,可以說,天下父母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兒女們幸福。即使再苦再累,他們也無怨無悔。就像唐朝詩人孟郊的《遊子吟》裏所寫的一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親的恩情做子女的一輩子都報答不完。
孝敬父母是一種美德,贍養父母是一種義務。然而,奔波在社會生活中的很多人,為了名利,為了自己的前途,似乎忘了些什麼。也顧不得一些什麼了--比如關心父母,孝敬老人。
例如陝南某縣王花蕊老人,她的遭遇不由得叫人義憤填膺。王花蕊老人有兩個兒子,在兒子剛幾歲時,丈夫就病故了。年輕的寡母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兩個兒子同時考上大學同時畢業,老大分配到地委,老二成了縣中的教師。但從此母子成了陌路人。大兒子生了兒子,老母親去看望,這時已是地委秘書科科長的兒子嫌丟人,不認她。對同事說:“是來上訪的,煩死人了。”幾年後,大兒子回本縣當上了副縣長,老母親因窮困潦倒求救於副縣長兒子,誰知大兒子像打發乞丐似的給了她20元錢。一年後,老人流浪西安,最後餓死街頭,副縣長不得不奔赴西安。麵對記者時他不承認死者是自己的母親,還操著官腔說:“這是本縣的一位孤寡老人,我是代表政府來處理後事的。”
像他這樣的逆子,怎麼配做掌管一方的父母官呢,真應該將其繩之以法。如果做子女的都像這位副縣長這樣,我們的社會文明在哪?進步又在哪?
尊重長者,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牢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善待並孝敬父母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而虐待老人,對父母棄之不顧的人會被人唾棄,會讓人覺得不可共事,不可信賴,連自己親生父母都不孝敬,他又會去真心地幫助誰、關心誰呢?因此,一個靠得住的人,“孝敬”就是最好的招牌。
孝敬父母,贍養老人是天經地義的,孝敬父母的人才會給人以安全感。自古雖有“忠孝不能兩全”之說,然而忠孝總是不可分割的。講究孝道之人,對朋友、對同事、對團隊大多是忠誠可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