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8.《史記》一書有多少遺篇?(圖A091)(1 / 2)

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8.《史記》一書有多少遺篇?(圖A091)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因成書較早,留傳至今,早已不是當年司馬遷手書的原本了。《史記》在早期的流傳過程中,就已發生有遺失和後人刪節、續補的現象,由此引起學者們對《史記》的考證,包括《史記》名稱的演變,遺失篇目及續補等問題的爭論。在這眾多的謎團裏,最引人注目的是《史記》一共有多少遺篇的問題。

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隻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漢書·藝文誌》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而“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史記》在中國曆史上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梁啟超稱讚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編寫《史記》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際”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關係,作者批判了原來的“神意天命論”,提出了“帝王中心論”。“通古今之變”,即探究曆史的發展實況及其規律。同時他秉筆直書,在某些方麵,敢於批評朝廷,這是封建統治者所不能允許的。

《史記》最早是由司馬遷的外孫楊渾開始傳播的,司馬遷的《史記》有正本和副本兩種,從《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正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師”。所謂“名山”即藏之於家。司馬遷卒死後,正本由家中留傳至外孫楊渾處,副本存於漢廷天祿閣或石渠閣。朝廷和諸儒所見之《史記》,即副本。東漢王棄在引用《史記》文章時,未注明《史記》出處,有人因此猜測可能《史記》當時副本又錄副本,東漢時洛陽書肆可能就有副本抄本出售,司馬遷手書副本可能毀於王莽之亂。

因為司馬遷寫《史記》時直麵事實,敢於批評朝廷,因而為封建統治者所不容,朝廷對《史記》既憎之,又重之,秘不示人,閱讀範圍限製於朝廷上層的極少一部分人中。朝廷曾下詔刪節和續補《史記》。《後漢書·楊終傳》雲,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被刪後僅十餘萬言的《史記》,在漢以後即失傳,以後一直流傳的是經續補的《史記》。

《史記·太史公自序》雲,《史記》全書130篇。班固《漢書·藝文誌》雲,《史記》“十篇缺,有錄無出”。張晏在注中說這遺失的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勒列傳》,其中四篇由漢博士褚少孫補缺。《漢書·藝文誌》載馮商續補《太史公》七篇,韋昭注雲馮商“受詔續《太史公書》十餘篇”,劉知幾認為續補《史記》的不隻是褚、馮兩家,而有十五家之多。《史記》所出,年止太初,其後劉向、向子欲,及諸好事者,若馮商、衛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相繼撰續,迄於哀平間,尤名《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