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6、《題臨安邸》的作者是誰?
《千家詩》裏有首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七絕--《題臨安邸》。作者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南宋政府的偏安、腐化,不思抵禦外族侵略,收複北方的失地,隻知苟且偷安,過著紙醉金迷,粉飾太平的日子的憤恨和諷刺,充分流露出作者的愛國情操,實為諷喻詩中的傑作。但此詩的作者是誰至今是個難解的謎。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體?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千家詩》裏這首膾炙人口的七絕《題臨安邸》,是一首寫在臨安城一家旅店牆壁上的即興題壁之詩。
時值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虜了徽宗、欽宗兩個皇帝,中原國土全被金人侵占。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史稱南宋。南宋小朝廷並沒有接受北宋亡國的慘痛教訓而發憤圖強,當政者不思收複中原失地,隻求苟且偏安,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酷迫害嶽飛等愛國人士;政治上腐敗無能,達官顯貴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這首詩就是針對這種黑暗現實而作的,它傾吐了鬱結在廣大人民心頭的義憤,也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這首詩構思巧妙,措詞精當:冷言冷語的諷刺,偏從熱鬧的場麵寫起;憤慨已極,卻不作謾罵之語。確實是諷喻詩中的傑作。
然而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說法有不同的版本,有人說作者是淳熙間士人林升,有人說作者是莆田林洪宇夢屏,還有人說作者是晉江林外字豈塵。相比而言,大家多堅持第一種觀點,認為作者是林升,這是根據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誌》的說法而來的。其實,《西湖遊覽誌》並無此詩,而是在其續作《西湖遊覽誌餘》裏才有如下記述:“紹興、淳熙之間,頗稱康裕,君相縱逸,無複新亭之淚。士人林升者,題一絕於旅邸雲: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體?暖風薰得遊人醉,便把杭州作汴州。”
古代的學者有即興題壁的習慣,興致所至常會“龍蛇飛動”,揮筆潑毫,因為當時留在粉牆上的字跡是行草,“升”、“洪”、“夕卜”三字草書形體相近,加之抄傳訛錯,以致此詩不僅作者多說,而且短短28字中便有數字異文。因此,導致《題臨安邸》作者究竟是誰,千百年來-直是個疑案。
士人林升已不可考。《千家詩》中隻說作者林升,宋孝宗淳熙年間人,生卒年不詳,連作者的籍貫都不明。而南宋莆田林洪,字用宏,據《興化府誌·藝文》和《莆田縣誌·選舉》記載,林洪為紹定二年明經進士。紹定距淳熙50年左右,他是南宋後期人,不可能是紹興、淳熙年間作此詩;況且,他的字不是“夢屏”(也查不到另有字夢屏者),亦無詩詞記載。
而關於林外,卻較多記載,如《九牧林氏》中指出:林外,生於徽宗崇寧五年(1106),卒於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享年八十四歲。再者,林外於紹興十三年(1160)中進士。乾道四年(1168)任興化令。時間和地點都符合《西湖遊覽誌餘》的記述,其年間比所謂“宋孝宗淳熙間人”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據張思岩《詞林記事》和唐圭璋《全宋詞》記載,林外是位在南宋初期名噪京師、聲達宮廷的詩人,曾在吳江垂虹亭橋下,仰題了一闕《洞仙歌》:
“飛梁欹水,虹影澄清曉,桔裏漁村半煙草。歎來今往古,物換人非,天地裏,唯有江山不老。雨中風帽,四海誰知我,一劍橫空幾番過?按玉龍嘶未斷,月冷波寒。歸去也,林屋洞門無鎖。認雲屏煙障是吾廬,任滿地蒼苔,年年不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