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王宮室 2、石敬瑭為何被稱為“兒皇帝”?(2 / 2)

石敬瑭對於契丹百依百順,非常謹慎,每次書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別,稱太宗為“父皇帝”,自稱“臣”,為“兒皇帝”。每當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詔敕,除歲輸30萬布帛外,每逢吉凶慶吊之事便不時贈送好奇之物,以致贈送玩好奇異的車隊相繼以道。而他對內卻橫征暴斂,對待百姓卻如虎狼一般,凶惡狠毒,尤其用刑十分殘酷。石敬瑭晚年尤為猜忌,不喜士人,專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於吏治腐敗,朝綱紊亂,以至民怨四起,民心盡失。遊牧在雁門以北的吐穀渾部,因不願降服契丹,酋長白承福帶人逃到了河東,投歸到石敬瑭手下大將劉知遠麾下。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契丹遣使來問吐穀渾之鼎(意思是要求吐穀渾向契丹稱臣),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劉知遠,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憂鬱成疾,於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時年51歲。後劉知遠於公元947年代後晉自立為漢高祖,史稱後漢。

對於石敬瑭為謀得一己之私利而不惜出賣國家主權及個人人格的醜惡行徑,是為萬世人們所鄙夷和唾棄的。尤其他分裂國家領土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給後世人民帶來了的慘重的災難。石敬瑭實在是一個遺臭晚年的人物。

[相關鏈接]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是指我國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位於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個州。“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誌》。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晉國,遼太宗耶律德光與石敬瑭約為父子。作為條件,兩年後,即公元938年,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之地獻出來,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岸。

燕雲十六州是指幽州(今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擅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河北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今山西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

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九州在山的西北,十六州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很明顯,從地理上看,石敬瑭為契丹南下侵掠中原打開了門戶,而且他還向契丹人奉獻出了一座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