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王宮室 第1節 曹操是宦官之後嗎?(1 / 2)

第一章 帝王宮室 第1節 曹操是宦官之後嗎?

《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記載:“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曹嵩,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曹騰是東漢中後期有名的宦官,那麼曹操真的是宦官之後嗎,學術界對此又有什麼不同的觀點呢?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去世後被其子曹丕追尊為太祖武皇帝,因此後人又稱其為魏太祖或魏武帝。

三國誌的作者陳壽稱曹操“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唐太宗李世民稱曹操“臨危製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然而數百年來,曹操的形象嚴重受到小說與戲曲的歪曲,在民間幾乎成了“亂臣賊子”的代名詞。所幸曆史是公正的,如今人們已幾乎公認曹操是個了不起的英雄。即便這樣,由於史料的相互衝突,人們對曹操身世的的爭論迄今未止。大體而言,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宦官曹藤之後說

《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記載了曹操的身世:“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曹嵩,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裴鬆之在注《三國誌》是對與曹操的身世作了補充,根據這些補充我們得知,曹騰的父親叫曹節,“素以仁厚稱”。

曹騰是東漢中後期有名的宦官,字季興,是家中的第四個兒子。曾侍奉過漢安帝、漢順帝、漢桓帝、漢靈帝四個皇帝,《後漢書》還專門為其立傳。安帝時,曹騰入宮為黃門從官,之後侍奉太子(順帝),順帝死後,他與大將軍梁冀共立桓帝,因此被封為費亭侯,遷大長秋(宣達皇後旨意,管理宮中事宜,為皇後近侍官首領,多由宦官充任。),俸祿僅次於丞相和太尉。曹藤在省內(即宮內)供事三十多年,一直小心謹慎,其家族也從不在家鄉橫行霸道。而且曹騰又經常向皇帝推薦一些名士,如陳留虞放、邊韶、南陽延固、張溫、弘農張奐、潁川堂谿典等。曹騰與其父曹節一樣寬厚,深得當時的名士所稱羨。

曹操的父親曹嵩,字巨高,是曹藤的養子,父親夏侯睿,母親顏氏。曹嵩廿二歲時被敦煌太守趙谘舉為孝廉,任滎陽令。趙谘為官清廉,曹嵩深佩其人又感其知遇之恩。趙谘後官拜東海相,從敦煌赴任東海時途徑滎陽,曹嵩為謝其舉薦夾道相迎,誰料趙谘竟視而不見。麵對恩公的冷遇,曹嵩並不羞惱,反而說:“趙谘大人海內人望,今過我界卻避而不見,外麵的人若知,一定會恥笑我待慢恩人!”為了拜謝趙谘,曹嵩棄印綬一直追至東海地界,趙谘深為感動,停車相見,對曹嵩說:“曹大人如此重情重義,真非常人也。”靈帝時,曹嵩又升任大司農、大鴻臚,先後掌管國家的財政禮儀,位列九卿,位高權重。

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既然是“養子”,必然另有所出,那麼曹操的祖宗到底姓什麼?關於這個問題陳壽在問過很多人後也“莫能審其生出本末”。一般認為曹嵩的姓氏是夏侯氏,裴鬆之注《三國誌·曹瞞傳》時引錄:“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郭頒的《世語》也持這種說法。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根據的,曹操大權在握之後,夏侯惇及其他夏侯子弟都來投靠,曹操也把他們作為親信留在身邊。陳壽作《三國誌》時把諸夏侯與諸曹合在一起立傳,也有這一方麵的原因。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曹操並非夏侯氏之後。原因有二:第一,曹騰在家排行第四,選養子應該從他的子侄輩中挑選,而不應從外姓的夏侯氏家族中過繼一個養子,如果曹嵩是從曹騰三個哥哥中過繼的後輩,那麼他應是曹騰的親侄子,姓曹。這樣,曹操也就自然姓曹。第二,是曹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懋,如果曹操真的出自夏侯氏,那他這樣做就違背了“同姓不婚”的傳統習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