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交情篇 第八章 遠近之間(2 / 2)

我們發現,那些排在後麵的"強者",其實都是距離近的,所謂"枕邊風""小報告"的力量大,因為距離近唄!

利用近的可以強壯自己獲得利益,遠的,有時一樣可以利用。

人際交往中有一個常用的"技巧"就是,用遠的嚇唬近的,用遙遠的大人物嚇唬身邊的普通人。譬如,聖賢或者名人說的話就叫語錄;名人名言被摘引,亦能幫助許多人"強壯自己"。

有個聰明人上中學時,就自創了外國姓名組合法,用於作文、發言、演講、吵架、耍賴等。經常來個"一位外國教育家威廉 .愛德華說過""美國當代著名畫家約翰。貝弗裏奇說",然後是無數謬論語錄。那時百度沒普及,師生們隻好半信半疑。直到有一天他絞盡腦汁,居然鬼使神差寫了"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湯姆 .傑瑞說",老師如夢方醒,大怒之下,在全班公開批評。結果此學生聲名遠播,如今還常有人來請他指點。

人有情感,一遠一近,自然感受大不相同。

生活中,社會裏,不缺這樣的人:坐單位的車,暈車,坐朋友同事的車,暈車,豪華車或普通車都暈;可是一旦她老公攢錢買了輛隨便啥車,她就是不再暈車了,再也不暈了。

為什麼呢?家裏的,離心近唄!

有些中國人以美國為友,傾心相托的友,所以他們的文筆中充滿對美國的溢美之詞,拍的電影裏,美國場景的鏡頭一定是美輪美奐,光亮明朗,和大量好萊塢電影裏美國場景的灰暗陰沉正好相反。

為什麼呢?遠香近臭唄!

再譬如,論人情,一般都羨慕大城市,"城裏人"站在"鄉下人"麵前腰杆兒也直些,可是真要論心情,未必直得起來。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發布的"中國發展指數( 2012)",其中有一項"中國發展信心調查"結果顯示,來自大城市的民眾信心最低,而來自中度發展區的民眾信心遠高於其他地區。而意料之中的是,大都市的居民對貧富差距感受最強烈,對於社會環境評分最低,對於社會信任、健康醫療、教育滿意的評分也低。

為什麼呢?因為大城市的人們離"文化"更近,太近,當然評分低;而發展中地區的人們畢竟離那樣的"文化"還較遠,心目中想象的成分更多。

所以人們也就不難理解,離高收入、高文化的"幸福"越近的高層次人們的幸福感越低,那些收入不高、文化不高、離"高尚生活"挺遠的人們往往越悠然自足,幸福指數倒很高。

遠交近攻,還有神交。中國近代大文人中,大師陳寅恪,對不少時代文人不屑一顧,作為"清華三巨頭"的他似乎還沒讚美過哪個活人,卻偏偏大大地讚美"秦淮八豔"中的煙花女子柳如是,著文說他對柳如是的詩詞有"瞠目結舌"之感,作為國學大師嘔心瀝血寫了幾十萬字的《柳如是別傳》,讓身邊的 20世紀的男女才子們自覺慚愧。要說遠,那可隔得真遠。

著名詩人顧城,有首很著名的詩《遠與近》:

你,一會兒看雲,一會兒看我;

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

什麼意思?恐怕隻能見仁見智,但是,不少人都有的一點共識就是:世上最遠的距離,隻會存在於人心之間。人情,可以拉近距離,也可能將其推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