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性情篇 第十二章 模糊,才是境界(2 / 2)

其實,連在一起並不好,現實主義的表現常常是:"國"希望人們把國當做家,"家"則希望自己把國撈回家,經常聽到世俗的公民們,掛在嘴上的口頭禪就是:不拿白不拿。

一生二,是陰陽,二生三,三,就是陰陽之間,是模糊,是可亦是不可,就是折中,就是非黑非白,亦黑亦白。善於溝通的人,有人情味的人,"混得溜"的人,做成領導的人,有"大智慧"的人,特點之一就是,多一點模糊。

中國文化,從來就超越了經典數學、精確數學的階段,強調"係統論",說直白點兒就是模糊論:基本上,原則上,差不多……隨便,還行,挺好……少許,適量,酌情……麵子上看得過去,場麵上說得過去,原則上糊得過去,上政策下對策,是說清楚也是說不清楚,高明的"擦邊球"讓人心裏生氣嘴上說不出。中國人善於變通,什麼叫"變通"?也就是走不清不楚的路線。

若幹年前我曾在某高校教大二、大三的"商務策劃學"課程,必修課 48學時 3學分,在研究期末考試方式時,在係主任、班主任和教務處老師的共同指導下,平衡各方意見,最後確定的方式是--半開卷。第一次見識這種考法的我,玩味了半天,哭笑不得,琢磨著會不會什麼時候出現個三分之一開卷或者五分之二閉卷呢?

因為人們崇尚"說不清楚",所以要做好中國人,"悟"字顯得格外重要!

中國人說"還行""還不錯",意思就是挺好了。喜歡你,誇你到這份兒上,該知足了。雖不清楚,聽起來還不過癮,但已經含著一份喜樂之情了。非要一本正經、字正腔圓地說"呃,很好!""非常好!太好了!""超級至尊啊!",那你還真得小心了。

至於時尚型戀愛那些肉麻進化到骨麻、髓麻境界的話語,都是空虛的無聊次方,是作踐漢語,或者幹脆是拿活人開涮,當然也還可能是感情的陷阱。

這世上,成功與失敗往往一步之遙,生活與社會都不是精確數學,於是那個"度"就成為做人好壞做事成敗的關鍵。

要說"度",中國人也有精確,早在《孫子算經》第一卷上部,就對"度"有了嚴格的界定:

度之所起,起於忽。欲知其忽,蠶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秒,十秒為一毫,十毫為一厘,十厘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十丈為一引。五十尺為一端,四十尺為一匹,六尺為一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三百步為一裏。

度量空間用的十進製,精確度量時間用的是二十進製。最短的是"一刹那",也稱"一念", 20念為一瞬間, 20瞬間為一彈指, 20彈指為一羅預, 20羅預為一須臾,一天一夜為 30須臾,由此折算出"一刹那"的時間是0.018秒。一念之間,差不多這應該是大腦級的運算速度了。

可上麵的時間與空間之度,隻是形而下之器,而非人情"形而上之道",前者在知,後者須悟。"知"和"悟",哪個更珍貴?前者需要死記硬背,後者更要心領神會。不過,既然是悟,那就隻能意會而非言傳,也就必定是說不清楚了。

好比當別人對你說"隨便"這個高語境文化重詞的時候,尤其又是個對你很重要的人,那是想檢測他在你心目中的地位價值,是考驗你對他的態度,是要你"悟"出他的潛需求;順便,也顯示一下他易於相處的隨和性格。

按照西方管理學的法則,管理就該發布"可執行的命令",可在現實中,領導對你說"你看著辦"之類模糊型的指示的時候,更是考驗你的悟性和對"度"的把握能力,那也是你往上爬的能力。

一般來說,領導說你看著辦,不是不讓你辦,而是讓你抓緊辦。

而領導說再想想,並不是說他沒想好,而是要你別再想了;領導征求你的意見,可能不是真的探討,而是在尋求同謀;至於領導表揚你,那可能並不是因為你真幹得好,而是在籠絡人心……往往,很多話,人們不願意說清楚,或者根本,自己也沒有想清楚。因為說不清楚,才創造了很多的機會、價值、趣味和體驗!

人情,是說不清楚的。

事理,還是要盡量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