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華幾千年曆史文明的進程中,形成了許多優良傳統,家風便是其中之一。關於家風的最早記載,《禮記·大學》中有:“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的句子,大意為“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首先要打理好自己的家;要打理好自己的家庭,必須要提高自身修養。”由此可見,一個家庭要想擁有良好的家風,個人修養至關重要,特別是一家之長,一言一行均影響著家庭裏的其他成員,應該起到表率作用。
相信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隻是有些家庭或因時代變遷,對家風不加以重視罷了。而家風的形成基礎通常是一個家族或家庭中有威望的人定下的規矩,一般有家規、家矩、家訓等叫法。不同的家庭,家規也有所不同,有的家風中注重教育、有的家風中注重仁義、有的家風中注重誠信、有的家風中注重孝悌,凡此種種,教人向善,做“仁、義、禮、智、信”實施者,從而懂得在生活中如何為人處世。這便是家風存在於家庭中的魅力,它猶若陽光照亮每個家庭成員的心靈。
可以說,家風對家族的傳承至關重要。沒有淳厚家風,無法使一個家族瓜瓞不絕,更無法使一個家族不分崩離析。有認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這種認同感顯然不可能源於家族財產,因為財產常常會因分攤而最終罄盡,隻有一種東西可以被家族中所有成員分享,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因此增值——那就是讓所有家族成員引以為豪的“家風”,家風是一個有影響力、有美譽度的家族必備的要素,也是一個家族最核心的價值。
然而,隨著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尤其是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許多人在激烈的競爭中,對本家族或家庭的家風有所淡忘,甚至有所違背,長此以往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所以,我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更應當加強精神建設,更應該把家風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翻開曆史,我們不難發現,那些有所作為的帝王將相或聖賢偉人,他們之所以能夠流芳百世,被後人敬仰,無不與家風有直接關係。例如孟子能取得偉大的成就,就與他的母親仉氏把家風執行到位密不可分。為了給孟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母三次搬家,勉勵兒子用心讀書。正是在孟母的教導下,孟子成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尊稱為“亞聖”。
本書從教子有方、孝道長存、勤儉節約、美德流傳等九個方麵介紹曆史上一些名人的家風故事,通過他們的言行及處世方式,可以從中感悟到家風不僅僅是對一個人言行舉止的製約,更為重要的能提高一個人的內在素質。相信您在閱讀的過程中,一方麵與這些品德高尚的人對話,獲取正能量;另一方麵讓您的靈魂真正感受到,人生的意義與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