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第十六節 古代煉鐵、煉鋼的發明(1 / 1)

第四章 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第十六節 古代煉鐵、煉鋼的發明

據考古發現,我國商代就有鐵器,經化驗分析是屬於隕鐵,即來自隕石的鐵。商代雖然還沒有人工煉鐵,但是人們已經知道鐵比青銅更堅硬、更鋒利。可是隕鐵的數量是極少的,人們要尋找類似隕鐵的東西,才想到煉鐵。

春秋末年吳王闔閭命令歐冶子、幹將煉鐵鑄劍。幹將采用五嶺鐵礦石,把木炭堆得像小山一樣高,燒火進行冶煉。還組織五百童男童女,有的添炭,有的拉風箱,日夜不停地燒,煉了有三個月,鐵石也沒有熔化。一天幹將的妻子來了,她看到鐵煉不出來心裏非常著急,她對幹將說:"鐵是神物,必須有人犧牲才能煉出。"說罷奮不顧身跳入爐中,礦石溶化了,鐵水流出來了。幹將為了紀念他的妻子,用煉出的鐵造了兩把劍,一把取名叫"幹將",另一把叫"莫邪",這是他妻子的名。這兩把劍鋒利無比,砍石石開,砍牛腰斷,切金子像切豆腐一樣。這故事不一定真實,但是人們已經知道煉鐵比煉銅的溫度要高。冶煉生鐵爐溫需要達1150℃~1300℃,否則鐵礦石就不能成為鐵水流出。

我國春秋中期發明了煉塊煉鐵。就是溫度還達不到1150℃時,隻能煉出含雜質很多的海綿狀鐵塊,出爐後再經反複繞紅錘打,除去雜質,這樣煉出的鐵叫塊煉鐵。中國的煉鐵技術是世界上最早的。歐洲人到14世紀才煉出生鐵,比中國晚兩千年。

會煉生鐵就能鑄造鐵器了。公元前513年晉國鑄有鐵質農具、犁鏵、锛鋤等。還鑄造一個鐵刑鼎,上麵鑄有刑法條文,為的是永遠傳下去。

生鐵含碳量高,雖然硬,但是很脆、易斷。人們開始使用退火熱處理技術,使生鐵鑄件軟化,增加韌性。我國漢代發明了"炒鋼"和"百煉鋼"。"炒鋼"是把生鐵加熱成半液體,像炒菜一樣不斷翻炒、攪拌,使其中的碳和有害雜質與空氣接觸被氧化而除去。"百煉鋼"是把炒鋼再反複鍛打,使其組織嚴密,成分均勻,質量進一步提高。鍛打一火叫做一煉,次數越多鋼的質量越好。

百煉鋼的製造費高,價格昂貴,一般人是很難得到的。到南北朝時又發明了一種叫"灌鋼"的煉鋼法。是把生鐵和熟鐵一起冶煉,生鐵含碳多,熟鐵含碳少,二者摻和含碳量剛好符合鋼的要求。

"灌鋼"生產效率高,鋼的質量比較好。所以南北朝以後,農具、手工業生產工具才大量利用鋼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