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救人於起死回生的醫學藥品 第十三節 治腳氣病、夜盲症的發明
公元7世紀,唐朝名醫孫思邈(581-682)從老家五台山出發去首都長安,為他要寫的《千金方》查古籍訪名人。
一天傍晚,他突然聽到"救命啊!救命啊!"的呼救聲。上前一看,是一個趕路的人在呼救。但眼前又未發現任何險情,他怎麼會突然呼救呢?這使他迷惑不解。經詢問,方知這人是走親戚回家,途中天黑時突然眼睛看不見東西而呼救的。孫思邈知道這是"雀盲眼"即"夜盲症",因為他以前遇到過不少這樣的病人,但始終未能找出病因和治療方法。
他按病人的要求將病人送回家。因天已黑盡,無法再趕路,隻好住在他家。在交談中,他得知當地趙家莊患這種病的有十多人,而且都是窮人。孫思邈立即想到:"為什麼窮人易得這種病呢?"心直口快的主婦也在談論這種病:"富貴人家,精米白麵、大魚大肉,不會得這種病;窮人隻有用粗糧米糠填肚皮,當然容易得這種病。"
到了長安,他又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沒有一人得雀盲眼,但卻有很多人得腳氣病,而且這些病人都是油光滿麵、穿戴也很講究的達官貴人。腳氣病的症狀是,疲勞酸軟,小腿沉重,肌肉疼痛甚至萎縮,手足痙攣,頭痛失眠,下肢水腫等。
孫思邈陷入了沉思,為什麼窮人易得夜盲症,而富人易患腳氣病呢?他終於從前述主婦的話中得到啟示,有可能是吃不起精米白麵、大魚大肉的窮人缺乏這些食物中的某些成分而患夜盲症;不吃粗糧米糠的富人缺乏這些食物中的另一些成分而患腳氣病。
於是,他開始進行治療試驗,讓患腳氣病的人吃粗糧米糠,而將大魚大肉,特別是動物肝髒(如用羊、豬肝髒熬湯)給窮人吃,治夜盲症。這一試驗果然取得了成功。這些治療方法,記於他的《千金方》這一醫學名著之中。
後來人們得知,腳氣病是由於缺乏維生素B1引起的,而粗糧米糠中富含B1,所以吃粗糧米糠的窮人不易得腳氣病,粗糧米糠能治腳氣病的原因,就在於它能補充長期吃大魚大肉、精米白麵的人所缺乏的維生素B1。
後來人們知道,由於缺乏維生素A,會引起視網膜上視紫質的減少。粗糧米糠中含維生素A不多,而富含維生素A的動物肝髒能防治夜盲症。胡蘿卜中的胡蘿卜素(一種有機物,化學式C40H56)在人體內也能變成維生素A。1954年,美國喬?瓦爾德提出了視覺感光的化學機理模型,從而從生理上說明了夜盲症的起因。
1911年,波蘭血統的美國化學家芬克從米糠的提取液中得到一種白色結晶--維生素B1;接著,1912年,美國生物化學家科勒姆和戴維斯又從黃油中提取出了維生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