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進軍巴爾幹 1.
法軍占據著有利地形,加上意軍的無能,意軍在戰場上沒有取得什麼顯赫的戰果,但這給法國增加了壓力。法國總理雷諾痛心地說:“意大利人是多麼傑出的、高貴的、令人敬佩的民族,這個時候在我們背上插了一刀。”
在長達6個月的戰爭中,希軍戰勝了看似強大的意軍。希臘沒有軍工工業,北非英軍把從意軍手中繳獲的大批彈藥和裝備送給希軍。意大利入侵希臘期間,北非戰場上的意軍也是接連失敗。
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巴爾幹國家對軸心國的立場搖擺不定,希臘在意大利入侵後全麵倒向了英國,巴爾幹半島的局勢對德國更加不利了。希特勒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使南斯拉夫加入軸心國。
巴爾幹戰爭結束後,希特勒在國會的演講中,不得不承認希臘人的勇敢:“從公正的角度來講,在我們遇到過的所有敵人中,希臘人在戰鬥中十分勇敢,他們隻是在徒勞無益的情況下才有條件地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在歐洲,除了德國外還有個國家也在擴軍備戰,這就是意大利。意大利是第一個建立法西斯專政的國家,早就有建立新羅馬帝國的野心。
意大利墨索裏尼政府對巴爾幹半島諸國、多瑙河流域和地中海東部沿岸都有領土要求,妄圖把整個地中海變成自己的內陸湖。在這些地區,意大利鬥不過德國、英國和法國,無法取得進展,隻好把擴張的方向改為非洲。
意大利第一個擴張的對象是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是落後的封建國家,位於紅海南端,是意大利向非洲擴張的戰略要地。
一旦意大利吞並埃塞俄比亞後,就能把意屬厄立特裏亞和意屬索馬裏蘭連成一片,並在英國的東非殖民地上插進一個楔子,占領英國通向東方的戰略要地。自1934年起,意大利就準備入侵埃塞俄比亞。
1934年,意大利政府頒布新的法令,規定每個18歲到55歲的意大利男子都要服兵役,所有國民都參加軍事訓練。意大利政府按照發動戰爭的需要,全麵改造國民經濟。政府在工業生產中強行卡特爾化,大力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嚴格控製工業,快速增強國力。
然而,意大利資源奇缺,在34種必需的軍事原料中隻有8種能自己生產。70%-80%的煤,95%的石油,99%的棉花,都必須進口。軍事原料的短缺嚴重限製著意大利的軍備水平。因此,意大利加緊儲備軍事原料。
這時,德國開始充分利用英法意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成功地挑撥意大利與英法盟友的關係,利用戰爭拉攏意大利。
起初,希特勒大力扶持奧地利納粹黨,利用他們在奧地利進行顛覆活動,以實現德奧合並的理想。
1934年7月25日,一群奧地利法西斯暴徒闖進維也納總理府,殺死了總理陶爾斐斯。一些法西斯暴徒攻下了廣播電台,宣布奧地利駐意公使林特倫為總理。很快,這些叛亂分子被鎮壓了。
意大利總理墨索裏尼出動的四個師到達勃倫納山口,並向奧地利政府發出電報,承諾意大利將全力維護奧地利的獨立。當時,意大利是歐洲惟一敢向德國動武的國家,因為意大利的軍事實力遠遠超過德國。
得知意大利出兵了,希特勒連忙否認德國與奧地利叛亂分子有任何關係,暫時夾起了尾巴。此後的一段時期,希特勒多次主張與奧地利和平友好。與此同時,德國正在大肆擴軍備戰。
1935年10月,意大利軍隊入侵埃塞俄比亞,英法兩國譴責意大利,但國際聯盟無法製裁意大利。1936年2月,意大利軍隊靠狂轟濫炸和施放毒氣在戰場上取得了成功。
看到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能夠逃脫懲罰,希特勒認為,德軍進駐萊茵蘭非軍事區也不會招致太大的麻煩。再加上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36年1月6日聲明美國今後對歐洲事務持中立態度。希特勒於是對部下說:“這些年來的國際政治氣候,再沒有比現在更有利於德國的了。”
希特勒接著說,應該盡早解決萊茵蘭問題,否則意大利一旦吞並了埃塞俄比亞,英國就更不願意在萊茵蘭問題上妥協了。同時為了減少占領的危險性,在進軍當天應該向英法意三國提出幾項和平與互不侵犯的建議。
1936年2月22日,意大利總理墨索裏尼向希特勒保證,如果德國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意大利不會反對。至此,意大利與英法盟友關係全麵瓦解,通往萊茵蘭非軍事區的道路向德軍開通了。
2月27日,法國國會批準了《法蘇互助條約》。3月1日,希特勒認為時機已到,決心出兵進駐萊茵蘭。3月2日,他下達了進駐萊茵蘭的正式命令。
3月19日,國聯通過決議,譴責德國重占萊茵蘭,破壞了《凡爾賽條約》和《洛迦諾公約》。英法比宣布,在簽署新協定前,當德國發動侵略時,相互保證領土完整。但是,隻要看一看英國對萊茵蘭事件的態度,就會知道這些“保證”隻是說說而已。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東歐本來又弱又分裂,經過波蘭帝國主義、意大利法西斯主義和馬其頓的恐怖主義,東歐進一步分裂,這為德國的擴張提供了條件。
法國本來為應付德國的擴張在東歐設計了法國聯盟體係(小協約國),但德國的重新崛起和外交攻勢使得歐洲局勢動蕩起來,這場攻勢迫使蘇聯代替波蘭抗衡德國。波蘭發現自己突然被蘇聯和德國包圍了,開始百般討好德國。羅馬尼亞解除了來自蘇聯的壓力,南斯拉夫解除了來自意大利的壓力,法國聯盟體係瓦解了。最後,意大利追隨德國,東歐與西歐被德國隔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