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小發現大創造(1 / 3)

第五章小發現大創造

李時珍是如何寫出《本草綱目》的?

我國明代出了一位偉大的醫藥學家,他就是李時珍。

李時珍從小身體瘦弱,常常咳嗽發燒。他深感失去健康的痛苦,立誌當一名為病人解除疾苦的醫生。

他父親是位醫生,家裏有一個小小的中草藥房。他經常跟著爸爸上山采藥,回家以後,就幫著加工藥材。

李時珍的父親總覺得當醫生沒有出息,就經常督促李時珍讀四書五經,準備應考,將來做官,好出人頭地。李時珍沒有辦法,隻好硬著頭皮去試試。14歲那一年,他考中了秀才,後來又去考舉人。但李時珍對當官不感興趣,向父親表示立誌從醫,父親看到他態度堅決,隻好答應了。

李時珍是20歲時開始獨立給人看病的。這一年他的家鄉發大水,又流行瘟疫。李時珍拿出全副精力給窮人治病。

李時珍發現好些講藥物的書並不完全可靠。藥書上說柴胡和麥冬等可以治寒熱,可以潤肺,他自己咳嗽發燒,用了這幾味藥,卻沒有什麼效果,後來父親給他用了黃芩才治好了。黃岑為什麼能治這樣的病呢?過去的藥書上沒有提到。更引起李時珍警惕的是,藥書上還有不少錯誤,按照藥書上的方子治病後,發生過不少無法挽回的醫療事故。有一次,有個醫生給一癲狂病人開了一副藥,其中用了一味藥叫防葵,沒料到病人吃了藥卻死了。又有一回,有個醫生給一個身體虛弱的病人開了一味補藥叫黃精,結果也吃死了人。李時珍對這兩件事做了深入的研究:發現藥書上把防葵和狼毒、黃精和勾吻搞混了。這件事促使李時珍立下宏願,一定要把古代的本草書好好地整理清楚,把那些危害生命的錯誤糾正過來。

後來,古代的醫書、藥書,他幾乎都讀遍了,單是記下來的筆記,就裝滿了好幾個櫃子。但是有不少疑問,光看書還是解決不了。有些植物藥材外形很相像。比如說,柑子、柚子和橙子這幾種水果有哪些相似之處,又有哪些區別呢?

有一次,他問父親:“書上說白花蛇有24塊斜花紋,是真的嗎?”父親回答說: “咱們蘄州這地方就出白花蛇,你到鳳凰山去捉一條看看,不就知道是真是假了嗎?”第二天,他就上了鳳凰山,跟著捕蛇人爬到山洞附近,捉到了一條白花蛇。李時珍仔細一看,白花蛇果然有24塊斜方塊形的花紋。在白花蛇這件事的啟發下,李時珍覺得親自實踐是個好辦法,因為親眼觀察、親自研究得到的知識比書上寫的更真實。

李時珍為采集、研究中草藥,幾乎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河北、河南、江蘇等許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天柱峰、牛首山、茅山……他都親自攀登過。

後來,李時珍聽說均州的太和山上,有一種很稀罕的果子叫榔梅,人吃了可以長壽,便決定親自去看看。這一天他來到太和山,在半山腰的一座廟裏休息時,看廟的老頭聽說他要上山采榔梅,警告他說: “那裏可是去不得啊!因為當今皇上有聖旨,榔梅隻能由皇家來采。誰要是采了,就要問罪哩!”李時珍為了證實這種果子的效力,決定去冒險。他想:“榔梅是天生的果樹,為什麼不能碰?我一定要弄幾個回去,看看到底是什麼果實,有多大功效。”夜裏,李時珍從小路爬到山上,采到了幾顆榔梅,還連枝帶葉折了回去。他回家後研究發現,原來榔梅是一種榆樹類的果實,根本不是什麼“仙果”。

李時珍在陶弘景寫的書上看到這樣一段話:河邊有一種動物叫穿山甲,最喜歡吃螞蟻。當時,李時珍就想:螞蟻那麼小,穿山甲怎樣吃它呢?為了觀察穿山甲吃螞蟻的情景,李時珍來到河邊,找到了一隻穿山甲仔細觀察:原來,穿山甲身上披著一塊塊的鱗片,能張開又能合攏。它把鱗片全張開的時候,身上放出一種特殊的氣味,螞蟻聞到後就往鱗片底下鑽。等螞蟻爬滿了一身,它就突然把鱗片合攏,然後鑽到水裏,把鱗片張開。不一會兒,螞蟻浮到水麵上來,穿山甲就可以飽餐一頓了。為了進一步證實,李時珍特地捉了一隻穿山甲,把它的肚皮切開一看,果然胃裏裝了許多螞蟻。

李時珍通過對自然界實地觀察,弄清了許許多多書本上沒有解決的問題。

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使李時珍大開眼界,形形色色、形態各異的植物及其特性,使李時珍如數珍寶般作著記錄、研究,並把它們載入醫學寶庫《本草綱目》中。

筷子是怎麼發明的?

我們在吃飯時離不開筷子,筷子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發明之一。它看起來很簡單,似乎沒有什麼科學道理,但實際上古代的很多發明主要是靠人們的經驗取得的。

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吃東西的時候,使用手指頭抓,所以把第二個手指稱為食指,就有夾東西吃的含義。直到今天還有一些少數民族仍留有這種遺風——吃手抓飯,如新疆和中亞一些地區的人。用手拿東西吃固然方便,卻也有點兒缺憾:太燙的食物不好拿;帶湯的食物沒辦法吃。有了筷子就擴大了手的功能,延伸了手指的長度,豐富了飲食文化。因而用筷子吃飯,已經成為中國特有的飲食特色。

有人曾經研究過,使用筷子時要牽動30多個關節和50多條肌肉以及一部分神經末梢。經常用筷子可以使手指靈活,腦子聰明,有益於身心健康。那麼,筷子是怎麼發明的呢?

3 000年前,我國商朝晚期,有兩個漁夫在河裏打魚。太陽已經落山,天很快就要黑了,他們收拾好漁網在船上吃稀飯。剛煮熟的稀飯很燙手,為了吃完飯早點兒回家,這時,其中一位建議比賽喝粥,看誰喝得快。一位漁夫順手從河岸上折了兩根小樹枝,一邊在盆裏攪動,一邊往嘴裏送粥,很快就吃完了。

在回家的途中,一個漁夫說:“你喝得好快呀!”另一個回答:“多虧這兩個家夥幫忙。”由於歸心似箭,希望船劃得快一點兒,一路順風,討個吉利。另一個答非所問地說:“快兒。”快兒,拗口不好叫,慢慢地被人叫成“快子”,後來又改成“筷子”。

《史記》上記載,“商紂有象箸”。紂王是商朝的國君,非常殘暴。箸就指的是筷子。象箸即用象牙製成的筷子。這說明那時不單有普通筷子,還有高級筷子。

筷子不隻是一種餐具,還代表了華夏民族的一種文化。在特定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中國古典小說中不乏其例。秦朝末年,楚、漢相爭,張良用筷子做形象示意,為劉邦殲滅項羽出謀劃策。三國時期,曹操煮酒論英雄,劉備借驚雷把筷子“失手落地”,表白自己膽小怕事,是個庸人,才免遭大禍。唐朝年間,唐明皇將一雙金筷賜給大臣宋,讚賞他像筷子一樣耿直、不徇私情。永福公主在婚事上,以折斷筷子來表示寧折不屈的決心。有老人教子要好好團結,用折筷子寓意。一根筷子脆弱易斷,一把筷子堅強有力的故事,在我國差不多老少皆知。

總之,我國發明的筷子堪稱一絕。這是西方人怎麼也想象不出來的。而在日本、朝鮮、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許多人都學會了使用這種輕便的手指延長器——筷子。

無輪汽車是模仿袋鼠的運動方式發明的嗎?

人類為了彌補自身能力的不足,在研究生物的超能力、揭示其種種奧秘的同時,開始模擬生物的優異形態、結構和機能,向生物界學習,向大自然索取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如今,仿生學已廣泛用於航海、化學、電子、自動化控製和自動化指揮等各個領域。有的已經突破對生物體的原型模仿,開始探討生物界及其生命運動的規律。

袋鼠的前肢短小,後肢粗大,腹前有一隻育仔袋,幼鼠就在裏麵發育成長。袋鼠還長有一條粗長的尾巴,有時站立起來,可以用尾巴作支撐,不明真相者還以為它長有3條腿呢。袋鼠的形態十分奇特,惹人喜愛,是珍貴動物之一。盡管袋鼠的育仔袋中裝有幼仔,看上去大腹便便,行動遲緩,但是,在廣闊的澳大利亞草原上,人們還可以看到它奔跑跳躍、疾馳如飛的本領。原來,袋鼠不僅是動物界中跳高和跳遠的佼佼者,而且還是奔跑能手呢!科學工作者發現,赤袋鼠善於跳遠,而灰袋鼠善於跳高。在平時閑散漫步時,袋鼠一跳約有2米左右,稍快一點兒,就達6~7米。如果在山頂上順坡而下,袋鼠一跳就可達12米遠。它奔跑的時速可達65千米。高達3米的障礙物,袋鼠可一躍而過。袋鼠這種奇異的形態、驚人的奔跑速度和跳躍能力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

專家們在研究了袋鼠的起跑姿態後得到了啟發。原來,袋鼠身體高大,有時還攜帶小袋鼠,體重就更大了。如果袋鼠采用站立式起跑,就很難克服本身偌大的體重所產生的靜止阻力,即使跑動起來,其初速也不會太大。當袋鼠的身體彎曲下去,這就產生了兩個有利因素:一是袋鼠的身體重心降低了,這樣在起動、奔跑和跳躍時就增加了向前的水平分力和巨大的衝力。二是充分利用了袋鼠形體結構上的特點,特別是很好地發揮了其強有力的後腿的蹬伸作用,使袋鼠能迅速地擺脫靜止狀態,獲得了較大的起動初速度,所以袋鼠奔跑起來就能疾馳如飛。

專家們研究認為,袋鼠的這種起動姿勢是符合生物力學原理的。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分析,肌肉在收縮前先拉長,可以提高肌肉的張力,有利於發揮肌肉的收縮能力。蹲踞式起跑能使臀肌、大腿前麵的四頭肌和小腿後麵的三頭肌被拉長,使這些肌肉群處於收縮前的“繃緊”狀態。在後蹬起動的一刹那,就會產生相當大的爆發力。再加上蹲踞起跑時,其身體重心低,支撐反作用力向前的分力大,所以能產生巨大的前衝力,提高了起動時的初速度。這樣,初速度越大,整個奔跑中的加速度也就越大。

他們仔細分析了袋鼠起跑的姿態,模仿袋鼠特殊的運動方式,分別製成了時速達50千米的極地越野車和無輪汽車,這種無輪汽車用於沙漠與沼澤地的機動作戰,效果極佳。

你見過沒有方向盤的汽車嗎?

你見過沒有方向盤的汽車嗎?

這種奇特的汽車已在20世紀80年代問世了。它是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為失去雙臂的殘疾人能重新駕車而研製的新型汽車。

可能有人覺得奇怪,汽車沒有方向盤怎麼上路行駛呢?不用擔心,它是利用聲音和雙腳控製操作的,所以叫做聲控汽車。

日本科技人員為何要研製聲控汽車呢?

原來,這些研究汽車的科技人員為了使失去雙臂的殘疾人能重新駕駛汽車,就想盡辦法來利用殘疾人身上尚能發揮作用的肢體。他們發現,人的說話聲音,可以用來作為指揮車輛行駛的信號,加之現代科學技術發達,利用電腦作為聲音的識別和控製裝置,就能用聲音代替人的雙手來駕駛汽車。於是,聲控汽車很快就研製出來了。後來,德國也研製成這種用聲音駕駛的汽車。

聲控汽車上麵能夠坐人,卻沒有方向盤。原來,這種聲控汽車能識別主人的聲音,並能按照人的口令行駛,簡直比駕馭馬車還方便。

德國製成的聲控汽車,既可按照司機的口令啟動汽車發動機,控製轉彎和刹車,操縱指示燈、喇叭、車燈甚至收音機等;又可根據司機的聲音關閉、打開車門與窗子,調整反光鏡和司機座位,可以說是和人的手腳一樣靈活自如。這一係列複雜的動作,是通過一台能識別聲音的計算機和一個電動馬達來實現的。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製成的完全用聲音控製的汽車,其結構簡單,隻能乘坐1個人,沒有駕駛室,也就是說,乘客就是駕駛員。在駕駛員麵前有一個伸出的話筒,好像操縱杆一樣。駕駛員隻要對準話筒說話,汽車就能啟動、停車或左、右轉彎,以及向後倒車等。更有趣的是,這種汽車還能根據駕駛員聲音的大小自動調節油門,即發口令時聲音大,就行駛得快,聲音小,就行駛得慢。

聲控汽車主要是為缺少手臂的人設計的,他們隻需要說話和用腳就可駕駛。當然,正常人也可駕駛這種汽車,正常人駕車時騰出雙手可以做別的事,尤其是在長途駕駛時,還可以減少司機的疲勞。

你聽說過這些安全行車的新招數嗎?

在汽車日益增多的情況下,司機酒後開車造成的事故也大幅度增加。因此,一些國家的科學家便利用高新科技研製成監測和防止酒後開車的裝置。這些安全防護裝置,已成為現代汽車行駛中的“保護神”。

美國科學家從開車人手握方向盤時會出汗,而汗水中能反映出飲酒量的多少這一人體生理特點,發明了一種叫做開車人生物係統方向盤,可以監測司機血液裏的酒精濃度,從而阻止開車人酒後上路或者在行車途中喝酒。

這種方向盤之所以有著奇特的監測本領,是因為在方向盤周圍邊緣鑲嵌有靈敏的光傳感器。在傳感器的表麵覆蓋有一層經化學物質處理的薄膜,它可以對開車人手上的汗作出反應。這層薄膜能不斷地對汗水中的酸、堿值的變化進行監測。一般人的汗水的正常酸、堿值是在6.3 ~6.7之間。當人喝酒後,若攝入酒精過量通常會導致酸堿值升高,以致超出最大的正常值。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光傳感器就會根據薄膜所顯示的不同顏色而自動進行以下控製:首先發出警報,若司機試圖將車在路旁停下,汽車外部白燈就會不停地閃爍;若司機汗水的酸、堿值超過危險的警戒線,汽車發動機就會熄火,阻止司機繼續開車。

這種能監測司機酒後開車的方向盤,也可用來測定血液中膽固醇和糖的含量,還能分辨酒精和其他毒素,其使用範圍可進一步擴大。人們預計,到21世紀初這種方向盤將和汽車防撞安全氣袋一樣得到普遍應用。

都說“瞌睡報警器”是司機師傅

的保護神,它是怎麼“提醒”

司機別打瞌睡的呢?目前,在汽車行駛所發生的事故中,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是由於汽車司機開車打瞌睡造成的。據專家們估計,在高速公路上發生的車禍傷亡中,50%以上是因為司機疲勞過度導致精神不集中造成的。

江蘇省某無線電廠廠長劉發炳,就是一位被車禍“撞出來”的發明家。在20世紀80年代末,他研製出一種微型打瞌睡報警器,並申報了專利。這種報警器問世後,很受使用者的歡迎,並出口到6個國家和地區,還獲得中國新產品、新技術博覽會銀獎。

這位發明家是因為騎車時被一位疲勞駕駛的司機撞成重傷後,為防止悲劇重演而發明了瞌睡報警器。

那是1987年7月的一天,劉發炳不幸被一位打瞌睡的司機駕駛的汽車撞傷住院。在醫院裏,他突發奇想,要研製一種隨時“提醒”司機別打瞌睡的報警器。

出院後,劉發炳便開始了報警器的研製工作。他發現,司機在過度疲勞而打瞌睡時,頭部要向前傾斜約15度,斷續地向前點頭,在這種狀態下駕車將是很危險的。想到這種人在困倦時打盹兒的自然身體姿勢,使劉發炳眼睛一亮。他想,司機打盹兒頭向前點的動作,不正好可利用來啟動報警器的開關,從而在危險情況到來之前提醒司機嗎?

經過一年多的研究試驗,劉發炳終於發明了微型耳拄式瞌睡報警器,重量不足25克,可以牢固而又舒適地掛在人的耳朵上。司機戴上它行車,如打瞌睡頭向前傾斜15度時,它便會發出120分貝的警笛信號,強烈的警笛聲提醒駕駛員不要打瞌睡,要謹慎駕駛。

1989年5月,在公安部道路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組織召開的鑒定會上,許多老專家對瞌睡警報器的性能和效果給予了充分肯定。

在國外,日本也發明了一種微型防瞌睡裝置,也是利用人體處於即將瞌睡狀態的自然動作來報警的。它的巧妙之處在於能隨時監視司機的麵部表情,用計算機根據司機的眼睛睜得大小和眼皮眨動的頻率,來識別司機是否進入夢鄉,從而隨時啟動警報器,提醒司機集中精力駕車。

“甲殼蟲牌”大眾汽車是從甲蟲

獲得啟發而設計的嗎?你乘小汽車或觀察小汽車行駛,經常能看到從排氣管排出的白煙在汽車尾部繚繞。這就是汽車尾部產生的渦流現象。這種空氣渦流如果很強的話,對於箱型汽車的阻力太大,能起到阻礙汽車前進的作用,所以人們一直都在研究新的車型。20世紀30年代,世界上有些科學技術專家開始研究流線型汽車,最有代表性的是“甲殼蟲車”,它是波爾舍從甲蟲獲得啟發而設計出來的。

波爾舍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年輕時當過學徒,僅短期上過工業專科學校的夜校,可以說是半路出家的技術發明家。1930年,他獨立開設了波爾舍汽車設計辦事處,他的理想是:製造劃時代的賽車,為大眾製造汽車。而納粹頭子希特勒向德國的汽車業公開宣布,把建造適合德國大眾的廉價“國民車”作為第一任務,並向德國人民作了政治許諾: “保證德國每一個家庭都擁有一輛汽車。”在所有納粹黨員中,除希特勒本人之外,波爾舍是唯一一個認為普及汽車是有可能的人。

甲蟲的外形很美,它不但能在地上爬,也能在空中飛,其體形符合流體力學的要求,空氣阻力小。波爾舍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甲蟲造型的優點,將其運用到甲殼蟲車車身造型上,使之成為同類型車中之王。

1939年8月15日,波爾舍的“甲殼蟲牌”大眾汽車正式投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甲殼蟲”隻生產出630輛,就被命令停止生產。戰後,大眾汽車股份公司恢複生產,雖然從主管到專家對“甲殼蟲”的原始設計極為不滿,但還是依照原圖紙生產了2萬輛“甲殼蟲”,結果銷售一空。起初,公司派出一個小組,前往美國開拓“甲殼蟲”市場,結果是在訕笑聲中離開了美國。後來,上百萬輛“甲殼蟲”像蝗蟲一樣爬上美國口岸,竟在美國的大地上銷售成功了。“甲殼蟲”牌汽車在世界各地累計有上千萬輛。最後“甲殼蟲”衰落了,成批成批蟄伏在大眾汽車公司的倉庫裏。近年來,改進後的“甲殼蟲”又在人們麵前出現,再一次受到歡迎。

誰發明了鍾表?

1582年的一天,意大利比薩城一名年輕的大學生在比薩大教堂裏跪著,人們都在專心地聽牧師講道,大廳裏除了講演聲和一根鏈條的碰撞聲外,一片寂靜。一盞從教堂頂端懸掛下來的吊燈,被風吹得在空中來回擺動,鏈條的“嘀嗒”聲驚擾了正在做祈禱的醫科學生——伽利略。這種人們常見的現象,引起了伽利略極大的興趣。他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吊燈的擺動,盡管吊燈擺動的振幅逐漸減小,但往返一次所需要的時間似乎都一樣。於是,他想起老師說過,人的脈搏跳動次數是有規律的,相隔時間相等。他把右手指按在左手腕的脈搏上測量起來,驚奇地發現:不論燈擺動的幅度多大,每擺動一次所需用的時間的的確確是相同的。這個意外的發現,使他大吃一驚,難道發現了大自然的一個偉大真理?他有點兒激動,立即爬起來朝家裏跑去。

他跑回家後,迫不及待地在門框上釘上兩根繩子,繩子下麵栓上鐵塊,垂直地懸在那裏做實驗。伽利略先將一根繩子拉到距垂線4個手掌的位置,用脈搏跳動的次數計算鐵塊擺動的時間。又將另一根繩子拉到距垂線2個手掌的位置,用同樣的方法計算鐵塊擺動的時間。結果發現,這兩種鐵塊擺動的時間是—樣的,換句話說,擺動的時間和擺幅的大小沒有關係,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同時,他還發現,擺每擺動—次所需的時間,是與擺的長短相關連的,擺的長度越長,擺的周期也越長。由此,這位年輕人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原理”。

1656年伽利略逝世後,荷蘭著名物理學家惠更斯根據伽利略發現擺的等時性原理,製成了一座有擺的落地大鍾。從此,人類有了完美的時鍾。這種擺鍾應用了300多年,直到現代才被電子鍾表、石英鍾表所代替。

華佗的一種能解毒

消腫的藥方竟然是在觀看

兩種小動物殊死搏鬥時研製出來的?我國東漢末年著名的醫藥學家華佗,在曆史上有“起死回生”的“神醫”之稱,他對豐富我國的醫學寶庫,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很多醫藥知識,都是受大自然的啟發而領悟到的。他的一種解毒消腫的藥方,就是在觀看兩種小動物殊死搏鬥時受到啟示而研製出來的。

那是一個夏天的傍晚,華佗正在院中乘涼。院裏種植著很多花草樹木。其中一棵棗樹的杈上,一隻大蜘蛛剛結完了網,正停在網邊休息。忽然,不知從哪兒飛來的一隻大馬蜂,一下子撞到了蜘蛛網上。

馬蜂掙紮著,企圖掙脫蛛網的束縛。這時。守候在網邊的蜘蛛也飛快地爬了過去,要用蛛絲死纏住掙紮的馬蜂。但蜘蛛剛一接近,馬蜂就朝它狠狠地蟄了一下。蜘蛛不得不後退,因為它身體當即腫脹了起來。最後,蜘蛛竟從網上掉了下去,落在草叢裏。大蜘蛛掙紮著爬起來,迅速朝一棵叫蘆薈的植物爬了過去,然後就在那棵蘆薈上撕咬打滾兒。說來也奇怪,蜘蛛打了幾個滾,身子又變得靈活起來。蜘蛛並不罷休,緊接著又爬上樹去,回到網上繼續與馬蜂搏鬥。如此交戰了幾個回合,馬蜂終於耗盡了體力,被蜘蛛吃掉了。

華佗看準了那棵能消毒的蘆薈,就走過去觀察起來,並作了記錄,畫了圖樣。

時隔不久,華佗到廣陵(今揚州市)去行醫。他在路上碰到一個被大馬蜂蟄腫了臉的小孩兒正痛苦地捂著臉在呼叫。華佗一麵安慰他;一麵忙走到路邊草叢裏去尋找那種能消毒的蘆薈。他很快就找到了它,並拔出放在一塊石板上搗碎,然後敷在了那孩子腫疼的臉上。一會兒,孩子的臉上就露出了笑容。

後來,華佗又對這種蘆薈的藥用效力作了反複的研究和試驗,直到證實它確有治療腫疼的神效後,就用它製成了消腫的藥劑,獻給了民間。

是衝茶啟迪了茅以升設計錢塘江造橋嗎?

中外聞名的錢塘江,江麵寬闊,景色壯觀,令人心曠神怡。每當山洪暴發時,波濤奔湧,一瀉千裏,令人目眩。當下遊的海潮湧入時,又形成奇特的錢塘江大潮,波濤凶險異常,不管多大的石頭,拋到江中,都會被衝到上遊去。

逢山開路,遇河搭橋,自古如此。但錢塘江上一直沒能架上橋!

為什麼呢?杭州人流傳著一句話:“錢塘江造橋——做夢!”可見,想在錢塘江上造橋是多麼困難!

在國外獲得橋梁專業博士學位的茅以升,抱著報效祖國的宏願回到祖國,等待著造大橋的機會。1933年,機會終於來了,浙江省建設廳請他去杭州建造錢塘江大橋。茅以升高興極了。可是,古人沒能在錢塘江架上橋,洋人想試也沒成功,茅以升能在洶湧怒吼的錢塘江上建成大橋嗎?

茅以升深知在這奇特的江流中造橋是非常困難的,可他還是滿懷信心地擔負起了重任,並兼任錢塘江橋工程處處長。

1935年4月,建橋工程正式開工。但剛一開始,錢塘江就像一匹難以馴服的烈馬給施工隊伍顏色看了。建橋要先打樁,汽錘連打了2個小時,竟連一根樁也沒打進去。因為浪急流大,江底泥沙厚積,木樁不但難以立住,更不往江底裏紮。

怎麼辦?大家麵對滾滾江流,束手無策。茅以升急了,連續幾天幾夜與大家一起想辦法,研究對策,但所有方法都無濟於事。

一天中午,他坐到茶棚裏想喝杯水,潤潤幹澀的嗓子。當他看著茶博士(茶工)高提著長嘴開水壺向茶杯裏澆水衝茶時,杯底的茶葉被壺水衝擊得在茶杯裏翻動,他眼睛一亮:辦法有了!

茅以升從茶壺受到啟發,回去就提出了把江水抽到高處,再放水猛衝江底,把江底泥沙衝出個洞,然後趁機把木樁放到洞裏,再用汽錘猛打的辦法立樁。大家也覺得這辦法簡單可行,一試,果然有效,打樁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修建錢塘江大橋,茅以升不斷攻克難關,終於在1937年9月26日成功地將大橋建成,從而改變了錢塘江上不能造橋的曆史。

阿基米德是怎麼發明出“水車”的?

有人形容南歐亞平寧半島像隻大皮靴,一腳伸進了地中海。就在這個酷似皮靴的島上有個國家,那就是意大利。靴尖的前方,有一個三角形的島嶼,那就是西西裏島。公元前287年,古希臘偉大的科學家阿基米德就誕生在這個島上。

阿基米德的父親菲迪阿斯,一輩子研究地球、太陽和月亮的關係,他用極為簡陋的儀器計算太陽和月球的距離,十分嚴謹、認真。

菲迪阿斯發誓,一定要把兒子培養成真正的人才,他要讓阿基米德擁有人類最寶貴的財富——知識。

小時候的阿基米德愛聽故事,奴隸們用最生動的語言,講述伊索寓言,講解荷馬史詩。知識性和趣味性交織在一起,極大地增強了他的想象力。

菲迪阿斯也常常把兒子帶到工作室去,讓他通過儀器觀察浩瀚的星海。深邃的夜空、高深莫測的天穹,給阿基米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上學的年齡,菲迪阿斯把兒子送到一位很有學問的老師那裏。老師把孩子們集合在一起,在鋪平的沙子上,用樹枝寫寫畫畫,教他們認非常難認的希臘字母,或者作算術。

隨著知識的加深,阿基米德也長成了一個少年。他喜歡觀察事物,重視一切現象,每天都有許多疑問在腦子裏轉悠。有時迸發一兩個新思想,他就迅速記下來,進行分析、演算、驗證。

大船為什麼會浮起來?船帆為什麼要做成弧形?船頭為什麼是尖尖的?

有許多問題是找不出答案的。

埃及人一直用尼羅河灌溉農田,但是河床低、農田地勢高,農夫隻能用水桶拎水澆地,又吃力又費工夫。

阿基米德想,用什麼好辦法代替這種笨體力活呢?水是流動的液體,在自然狀態下,水往低處流,但如果有了外力,在壓力的驅動下,會不會改變方向呢?

想呀想,他終於畫出了一個水車的草圖。

“請您按照這個做吧。”他對木匠說。

木匠左看右看,看不懂,自言自語地說:“這像什麼怪物呢?”

阿基米德隻好比比畫畫,耐心地講:“這是圓筒,這是螺杆,就是這樣……”

幾天後,水車居然做出來了。

於是,阿基米德就扛起這個怪玩意兒,一直走到莊稼地裏。

他把螺杆的一頭放在河裏,安了手柄的那頭放在河岸上,朝一個方向搖動手柄,隻見河水“咕嚕嚕”地從“怪物”的頂端冒出來,連續不斷地搖,水就連續不斷地流到田裏。

一個顯然不可能的奇跡發生了:水往高處流!

農夫們放下水桶,爭相來看阿基米德的新發明。

螺旋抽水機很快傳到了外國。以後這個機械就被稱為“阿基米德螺旋提水器”。直到今天,有的地方還在使用它。

“雲南白藥”為什麼

又被叫做“曲煥章白藥”?世界聞名的雲南白藥,治療跌打損傷具有奇效。但你知道它是怎樣被發明的嗎?

說到雲南白藥,不能不提到曲煥章,雲南白藥最早叫“曲煥章白藥”,這裏還有段故事呢?

曲煥章是個孤兒,1878年生於雲南,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不幸去世。曲煥章先是學徒賣布,後來就跟一個鄉村醫生采藥學醫。

有一次,曲煥章上山采藥,直到很晚才下山。在暮色中,他突然看見草叢中臥著一隻野獸,這時想躲也來不及了,於是他勇敢地搬起一塊大石頭猛力砸去,這塊石頭打得很準,恰巧打在了野獸的頭上。這隻野獸被砸後掙紮了幾下便不再動彈。曲煥章大膽地走近一看,原來是隻老虎。他也嚇呆了。他怕老虎不死,又用挖藥工具猛擊虎頭。這時夜色已深,他無法搬動老虎,於是就決定先下山回家,明早再來取虎。村民們聽說他打死了老虎,都想來看看。

第二天一大早,曲煥章帶著幾個村民到現場抬死虎時,不料,竟沒了虎的蹤影!看來,這隻老虎已經帶著創傷跑掉了。他們開始尋找那隻受重傷的老虎。當他們順著血跡跟蹤時,發現好多處血跡旁都有老虎嚼剩下的野生植物。老虎是肉食動物,為什麼嚼草呢?這一情景引起了曲煥章的注意。他想:老虎即使再餓,一般也是不吃植物的,莫非因為這種植物能夠治它的傷嗎?如果真是這樣,這種植物就有可能製成藥,治療人的外傷。想到這裏,曲煥章停止了對老虎的追蹤,集中精力收集地上殘剩的藥草,帶回去跟師傅一起研究這種野生植物來。經過試驗證明,這種植物果真對治療跌打損傷具有奇效。後來,曲煥章又通過反複篩選、提煉、精製,終於在1908年研製成功了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曲煥章白藥”,並投入了生產。這就是後來的雲南白藥。雲南白藥不僅在國內久負盛名,而且在國際上也被視為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