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收複失地 4.把德軍趕出去(1 / 3)

第五章 收複失地 4.把德軍趕出去

庫爾斯克會戰結束後,蘇聯牢牢地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德軍分批向第聶伯河上的5個渡口(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克烈緬楚格、切爾卡塞、卡涅夫與基輔)集結並渡河。

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撤退進展得並不順利,因為德國文職官員動用後勤部隊的大量卡車搬運床、家具和食物等,而曼施坦因的架橋縱隊卻因缺乏運輸工具而進展緩慢。

此時,德軍麵臨著新的危機,蘇軍有可能在河對麵阻止德軍渡河。然而,曼施坦因十分幸運,不僅撤出了部隊,而且撤出幾十萬居民,使尾追的蘇軍撲空。德軍還把家畜和工業設備帶過了河。在此期間,德軍不斷受到遊擊隊的偷襲,曼施坦因費了很大力氣才把各個城鎮變成據點。

1943年9月15日後,中央方麵軍、沃羅涅什方麵軍、草原方麵軍又編入6個集團軍。中央方麵軍與沃羅涅什方麵軍向基輔進攻,草原方麵軍進攻克烈緬楚格。

9月21日,蘇軍坦克集群快速前進,就連步兵部隊每天也能推進約24公裏。長時間的追擊造成了蘇軍組織上的混亂,大量坦克、車輛和火炮因缺少燃油而被拋棄。

9月下旬,蘇軍在寬達640公裏的寬大正麵上推進到第聶伯河一帶。這時,從第聶伯河東岸的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到亞速海附近的紮波羅日耶、美利托波耳、莫洛奇諾耶湖,形成了一個三角地帶,這就是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以及克裏米亞半島的克萊斯特A集團軍群和第17集團軍的惟一陸地通道。堅守三角地帶的德第6集團軍已經從南方集團軍群轉隸給A集團軍群。

德軍破壞了第聶伯河以東一大片地區,使蘇軍找不到補給品和住處。由於大部分橋和浮渡設備被德軍過橋後破壞,蘇軍隻能全部就地取材。蘇軍在強渡第聶伯河時,是靠漁船、簡易木筏和雨衣裹幹草等浮渡器材渡過河的。中央方麵軍、沃羅涅什方麵軍、草原方麵軍、西南方麵軍於9月22日-30日在480公裏寬的很多渡口渡過了第聶伯河。僅沃羅涅什方麵軍就需要9座浮橋。

德軍參謀長蔡茨勒建議構築新的防線:從納爾瓦與貝帕斯湖起,延伸到白俄羅斯,沿索日河至哥美耳,再沿紮波羅日耶以北的第聶伯河,至美利托波耳與亞速海附近。這條新防線名為“東牆”。

蔡茨勒的建議早就提出了,但希特勒一直不同意,因為他一直反對搞那些可能會使部隊撤退的防線。加上目前德國構築工事的所有材料必須用來構築法國的“大西洋”防線,因此直到8月,希特勒才勉強同意構築“東牆”防線,但仍不同意前方的德軍後退。到了9月底,南方集團軍群已被蘇軍驅趕到“東牆”防線。

這種戰術性不堅固的工事是由民工構築的,因為德軍缺少水泥、鋼筋等材料。正像曼施坦因所抱怨的那樣,這些防禦工事的許多地段因配置不當而沒有用處。第聶伯河本身就是最好的障礙,隻需沿河設置觀察哨,布好兵力,就能起到防禦作用,但必須趕在封凍以前設置完畢。

此時,德軍減員很多,很多步兵師隻有1000人。曼施坦因的37個步兵師控製著約720公裏寬的正麵,平均每個師必須守住約19公裏寬的正麵。如此一來,曼施坦因無法進行縱深配置。曼施坦因還有17個裝甲師與裝甲護衛師,但這些師名不符實,裝甲師的坦克隻有四五十輛,裝甲護衛師的坦克與步兵也不足。曼施坦因的坦克隻剩200多輛、自行火炮220門。

希特勒過去強調守住頓涅次盆地,說盆地的工業區和煤礦區對德國至關重要。為了守住頓涅次盆地,希特勒把德軍配置得十分分散,結果這些部隊都被蘇軍擊潰。當德軍丟失頓涅次盆地後,希特勒又強調第聶伯河彎曲部的內克裏沃羅格和尼科波爾的鐵礦和錳礦對德國至關重要。希特勒還說,如果不想從克裏米亞半島撤軍,必須守住第聶伯河彎曲部。直到此時,希特勒仍不肯撤出克裏米亞。他說撤出克裏木亞會危及羅馬尼亞的石油供應,還會使土耳其、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的態度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