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乾卦:自強不息
微言大義
乾:元,利,貞。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 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 亢龍,有悔。 用九見 群龍無首,吉。
乾卦 象征天。得此卦大吉大利,和諧堅實。
初九像一條巨龍潛伏在深淵,不能隨便活動, 暫時不宜施展才能。
九二像一條巨龍出現在田野,有利於大才大德的人出世。
九三君子終日不停地努力奮鬥,時刻戒惕憂懼,這樣,即使遇到了危險,也可以免遭災禍。
九四巨龍伺機而動,有時騰躍上跳,有時潛退深淵。
九五巨龍飛上天空翱翔,宜於發現大德大才的人。
上九巨龍飛得太高,必然遭到困厄。
用九天空出現一群巨龍,變化沒有窮盡,這樣則大吉大利。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道運行周而複始,永不止息,誰也不能阻擋;君子效法天道,自立自強,不停地奮鬥下去,才能顯示出處世的剛與健。這就是《乾卦》九三中說到的:"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乾卦》分述了從"潛龍"、"見龍"到"飛龍"的轉變過程,意欲以龍為喻闡述人生成長的過程,強調隻有自強不息才能變成"飛龍"。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古往今來無數英傑的座右銘。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二十幾歲時就具有淵博的學識和卓絕的才幹,深受當時楚懷王的信任和重用,封他為左徒。屈原在提任左徒之職期間,時刻以楚國興亡為己任,積極主張改革內政,變法圖強;對外力主"聯齊抗秦",並出使齊國,訂立了齊楚聯盟。由於他特別主張限製貴族特權,任用賢能,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觸犯了當時權貴的利益,因而招致了許多舊勢力派人物的嫉恨和仇視。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在楚王麵前造謠、說壞話,詆毀屈原。於是昏庸的楚懷王聽信了一些人的謠言,盛怒之下疏遠了屈原,還將他放逐到江水以北。
屈原雖然受到楚懷王的冷落、排擠,但仍然時時關心楚國的命運。他身處逆境,不顧個人安危,堅決反對楚與秦國締交。而楚懷王卻剛愎自用,偏信靳尚、鄭袖、子蘭一幫小人的讒言,結果使楚國損兵失地,懷王本人也被秦國所欺騙,客死他鄉。
在新的楚王即位後,屈原又滿懷愛國救國的熱情,向新即位的楚王提出廣納人才、遠離小人、改革政治的富國強兵主張。然而,楚王不但不采納屈原的建議,反而認為屈原是在侮辱自己,一氣之下,又將屈原徹底革職,放逐到遠離楚郢都的汨羅江邊。
在殘酷無情的遭遇麵前,屈原從來不為個人的不幸遭遇怨天尤人,憤懣不平。在艱苦而漫長的流放生活中,屈原在充分吸收民間文學藝術營養的基礎上,利用自己所創造的"楚辭"這一文學藝術形式,以優美的語言、豐富瑰麗的想像,寫出了大量具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和強烈、高尚愛國主義情操的文學作品。屈原在作品中,抒發了他"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滿腔憂國愛國的激情,以及隻要利國利民,"雖九死猶未悔"的高尚情懷。除了《離騷》外,他在《九歌》、《天問》、《九章》等作品中也同樣表達了他對自己富國強兵的政治理想的執著追求。在《九歌》中,他以橘為喻,表明了自己麵對強大惡勢力的堅貞不屈的立場和決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更加顯示出這位偉大愛國詩人的崇高理想追求。屈原熾烈的愛國思想和道德情操以及忍辱負重、不計個人榮辱安危的偉大風範,千百年來一直感召、激勵著人們不畏任何艱難險阻去創造光輝的曆史。
據《史記》記載,孔子在晚年很喜歡閱讀《易經》。但這本書道理很深,很不容易讀懂。孔子邊讀邊思索,深鑽細研,體味其中的義理。一遍讀不懂,就讀兩遍;還讀不懂,就再讀第三遍......由於讀的遍數多了,以至穿在《易經》上的皮帶子幾次三番地折斷,這就是成語"韋編三絕"的來曆。孔子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與其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菜根譚》中說:處逆境時比於下,心怠荒時思於上。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清;心稍怠荒,便思勝似我的人,則精神自奮。說的也是自強不息的道理。
處世智慧
任何人一開始都是平凡的,但是隻要能夠奮發進取、自強不息,弱小的最終會變得強大起來。自強不息的同時,我們也要認清事物發展的現實及客觀規律,如果條件不允許,就要在暫時的隱忍中創造條件,順應並利用客觀規律,否則隻靠盲目的自強是不會盡如人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