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完全失去東非 “5天的襲擊”(3 / 3)

12月10日,麵對慘敗,格拉齊亞尼為了保存實力,從西迪巴拉尼向西撤退。當意軍撤到布克鎮東側時,進入英軍第7裝甲師設下的伏擊圈。經過激烈的交戰後,1.4萬名意軍成為俘虜。格拉齊亞尼率領意軍逃過邊境,堅守利比亞的巴迪亞要塞。

這時,奧康納找不到第4印度師了,因為意軍正在入侵東非,所以韋維爾調走了第4印度師。若奧康納要繼續追擊意大利軍隊,必須等澳大利亞援軍到來後才行。

奧康納感到太可惜,因為第6澳大利亞師從沒有在沙漠戰中受過訓練,還未裝備過現代化大炮。調走第4印度師的後果是,奧康納被迫推遲進攻巴迪亞的軍事行動,完全失去了追殲意大利軍隊的良機。

12月12日,已經有3.9萬名意軍成了俘虜。英軍原先估計最多不超過3000人,結果弄得英軍不知所措。一個坦克指揮官向韋維爾報怨說:“我的部隊被迫在500名舉起雙手的意軍士兵中間停下來。”

一隊隊身穿綠色製服的意軍俘虜擠滿了通向馬特魯的道路。一位英軍軍官隻好發給他們木頭和帶剌的鐵絲,讓他們自己建造戰俘營。

很快,俘虜們從對法西斯主義和墨索裏尼的著魔狀態中恢複過來。在尼倍瓦,意大利俘虜看見英軍炮兵正在挖掘新的炮位時,紛紛拿起鎬和鍬上前幫忙;許多俘虜教英軍做意大利通心粉和蕃茄醬。

韋維爾發現他原計劃的“5天的襲擊”竟獲得了全勝。

韋維爾全名叫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英國元帥。二戰期間,韋維爾曆任中東英軍總司令、印度英軍總司令、美英荷澳盟軍司令部最高司令和印度總督。

對意戰爭中,在韋維爾的率領下,英軍占領了北非的利比亞昔蘭尼加省東半部,俘虜了意軍12.5萬人,繳獲100多門大炮。

1941年2月12日,丘吉爾命令進攻的黎波裏的英軍停止前進,以少量兵力堅守昔蘭尼加省,大部兵力於3月初調往希臘,韋維爾被迫服從。

結果,英軍遭受德國空降部隊的重擊而潰退,傷亡慘重。4月1日,除了托布魯克外,英軍被趕出了昔蘭尼加省。

為了防止德軍占領法屬敘利亞,韋維爾命令威爾遜率領第7澳大利亞師、第1騎兵師一部、第5印度步兵旅和“自由法國”軍第6營等部於1941年6月8日攻打敘利亞和黎巴嫩。

英軍遭受維希法國軍隊的頑強抵抗,韋維爾向敘利亞增派了7個旅,另派1個旅從伊拉克南麵穿過沙漠進攻巴爾米拉,第10印度師順著幼發拉底河進攻阿勒頗方向。

7月1日,維希法國軍隊投降,英軍占領敘利亞。

1941年5月,由於德軍隆美爾的裝甲部隊在托布魯克受挫和補給困難,韋維爾指揮英軍進行了試探性的“短促”進攻,又發動了“戰斧”攻勢。

雙方激戰到6月17日,英軍戰敗。雙方的人員傷亡不大,但韋維爾損失了91輛坦克,隆美爾隻損失了12輛坦克。

1941年7月,韋維爾調任印度英軍總司令。1942年1月4日,韋維爾擔任西南太平洋地區美英荷澳司令部盟軍最高司令,指揮西南太平洋地區的陸海空軍。2月25日,韋維爾調任印度英軍總司令。第一次緬甸戰役失敗後,韋維爾接收了撤退到印度的中國遠征軍,並開辦了訓練中心。1943年2月至3月,韋維爾指揮奧德·溫蓋特的遠程突擊部隊在緬甸展開抗日遊擊戰。

1943年,韋維爾升任元帥,6月19日,出任印度總督。1945年,韋維爾出任阿貝丁大學名譽校長。1946年,出版了《直言不諱》和《艾倫比:軍人與政治家》

1948年,韋維爾出版了《優秀軍人》。

1950年5月24日,韋維爾在倫敦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