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
戰國時期,我國有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就是孟子。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鄒國(即現在山東省鄒城東南一帶)人。孟子3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此後,僅靠母親艱難地撫養。
孟子所以能學有所成,繼承孔子的思想、學說,與孟母嚴格的教育有很大關係。
孟家附近有一片鬆林,鬆林旁邊有一塊墓地,隻要誰家死了人,送葬的就從他家門口過。那時候,誰家死了人,都要辦喪事,尤其大戶人家,出殯、送葬非常熱鬧,隊伍很長。送葬人的啼哭聲和吹鼓手樂隊的吹吹打打聲混在一起,往往招來許多觀看的人,其中小孩子最多。小孟軻和小夥伴們看了以後,常模仿出殯、送葬,挖坑,埋假死人,堆土堆,之後,大家一起跪在土堆前哭哭啼啼。有的裝成吹鼓手,拾個小木棍也學那吹吹打打的樣子,他們玩的很愉快,場麵好不熱鬧。
孩子們經常做埋葬死人的遊戲,被孟母知道了,她很生氣。一天小孟軻剛回家,孟母將他叫到屋內,嚴肅地對他說:“孩子,你記住,咱們家的祖先,是魯國的富貴人家,後來衰落了,才搬遷到鄒國來。你父親是讀書人,很有學識,可惜死得早。現在,我們家境貧寒,才住到這城外的荒野之地。可你不好好在家讀書,卻經常與那些淘氣的孩子一起玩耍,在墳墓間埋死人,哭哭啼啼的,這成什麼樣子,這樣怎麼會有出息呢?你要爭氣啊!”
孟母說完,小孟軻表示堅決悔改。為給孩子找個好的學習環境,孟母決定改變環境,不久把家遷到了城裏。為此,孟母將辛勤勞動節儉下來的積蓄,全用光了。孟母還把收藏的孔子的學生整理的《論語》找出來,要兒子好好地讀,學作孔子那樣的人。
從此,小孟軻天天在家裏認真讀書,也沒有夥伴來找他。可是,沒有多久,小孟軻就坐不住了,總想到外邊去看看。一天,孟母不在家,他偷偷跑到外邊,一看,好熱鬧。因為,這個新家位居鬧市,攤主的叫賣聲,附近還有打鐵匠,終日叮當叮當的打鐵聲,人來人往。不久,小孟軻又結識了新的一群小夥伴。他們在一起玩耍,有時玩得高興忘記回家吃飯。孩子們玩得有滋有味,有的模仿賣東西,高叫聲叫賣,還有的當顧客。也真有趣。
小孟軻與夥伴一起盡情玩耍,常常忘記學習,這時,孟母很生氣。孟母想,住在這鬧市,對孩子學習影響太大。於是,她曆盡艱辛,又搬了一次家。這次,搬到城東的學宮的對麵去了。這裏和鬧市大不相同,沒有嘈雜的鬧市聲,沒有來來往往的人群。而是經常聽到學宮裏傳出的琅琅的讀書聲。小孟軻也常常在牆外聽那讀書聲,不由地跟著誦讀。時間久了,小孟軻的心安定下來了,喜歡讀書了。有時坐在家中一讀就是一整天。孟母也很高興。
孟軻小時很聰明,對誦讀過的全能熟記。別人做什麼隻要他見過的,就能模仿去做。例如,他常常到學宮門前往裏麵張望,看那裏的孩子們怎樣讀書,怎樣跟老師演習“周禮”(周禮就是周代傳下來的關於祭祀、朝拜方麵的禮儀。這是當時官學規定的必學內容)。
孟軻對學生們跟老師學習“周禮”時的低頭、彎腰、抱拳等動作感到很好奇,回家自己就學著做,孟母見了,又以為是玩耍,心裏有點不高興。一問,才知這是在學作“周禮”。這下孟母高興極了。
不多久,孟母就求人將兒子送進學宮。讓兒子開始係統地接受教育。開始學習“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漢字、算術)。孟軻學習努力勤奮,常常放學回家接著學習,他進步很快。孟軻後來果然學有所成。
智慧寄語
孟母為教育孩子,不畏勞苦,三次搬遷,以便讓孩子能在一個好的環境裏安心學習。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的生活成長環境對個人的影響很大,父母要時刻注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動向,及時糾正孩子的交友方向和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