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屈原的故事?(2 / 2)

由於屈原不願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於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裏自殺了。

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大夥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

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麵,把竹筒子裏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當地的百姓想起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劃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裏去祭祀他。後來,他們又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小船改為賽龍船。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成為一種風俗。人們把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據說就是這樣來的。

屈原死後,留下了一些優秀的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離騷》。他在詩歌裏,痛斥賣國的小人,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對楚國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無限的深情。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關於他的故事很多。這樣一位受人尊敬的大詩人,他在小時候是什麼樣子呢?

屈原自小就樹立了為國效力的雄心壯誌,他飽讀詩書,從書本上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因此善良又樂於助人的他很受周圍鄰居的喜愛。

一個夏天的下午,讀完書的屈原出去玩,他跑跑跳跳著,滿臉都帶著開心的笑容。他一邊踢著路邊的小石頭,一邊低頭欣賞著腳上那雙媽媽剛給他做好的新鞋子:嶄新的布料,鮮豔的顏色,還有根雪白的係鞋帶,漂亮極了。

他正追著滾動的小石子,忽然發現路邊有一條若隱若現的米粒痕跡。他抬頭順著米粒往前一看,隻見一位老婆婆背著一袋米艱難地向前走著,米袋上有一個小窟窿,米正順著那小窟窿往外漏。他急忙高喊:“老婆婆,請等一等,您的米袋漏了!”老婆婆連忙停下腳步,回過頭來,看見大米不斷往外漏,焦急地說:“糟糕啦!這怎麼辦?”他跑過來,看到婆婆焦急的樣子,眉頭皺了一皺。他忽然低下頭,看見那根白白的係鞋帶,靈機一動,對著婆婆興奮地說:“婆婆,你別著急,我有辦法了!”話音剛落,他便毫不猶豫地把那係鞋帶卸了下來,這時婆婆明白了,她說:“多漂亮的係鞋帶,真可惜啊!”小屈原對著婆婆笑了笑沒說話,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著,然後用係鞋帶綁緊紮緊,米不再向外漏了。他接著對婆婆說:“您累了吧,我幫您把米背回家吧。”說著,就從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一直把婆婆送到家。

智慧寄語

父母可以根據屈原的故事講述“端午節”的由來,結合小屈原樂於助人的故事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此刻最需要的就是別人的幫助,引導孩子樹立樂於助人的精神品質,這樣自然會受到別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