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商鞅變法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秦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初期,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都較落後。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兩年後,孝公的君位穩了,他就拜商鞅為左庶長,並說國家改革的事,從今往後,全由左庶長負責。於是,商鞅開始推行新法。
首先,他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木頭,並下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他10兩金子。”不一會,很多人都圍過來,議論紛紛。有的搖頭說:“這根木頭誰都扛得動,哪兒用得著10兩賞金?”還有的說:“這大概是跟我們開玩笑吧。”總之,沒有人相信是真事。商鞅等了一個時辰,沒有一個人去扛木頭。
商鞅知道,秦朝廷自始以來很少講信義,老百姓還是不相信他的命令。他想了想,就把賞金提到50兩。正在大夥議論的時候,有一個人跑出來,走到商鞅麵前,說:“我來試試。”商鞅點點頭,那人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直奔北門。商鞅立刻傳出話來,賞金50兩,一分也不能少。這件事,像疾風一樣,立即傳開去,轟動了整個秦國。老百姓稱讚說:“左庶長的命令真不含糊。”商鞅知道,老百姓已經相信了他,這是他的命令起了作用。於是,他就把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軍事力量強大了,農業生產發展了。
秦孝公見商鞅的改革措施成功了,更加重視他,信任他。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主要內容是:廢井田,開阡陌;建立縣的組織,加強國家的權力,遷都鹹陽等。第二次大規模的改革,引起上層社會激烈的反對。
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遵守,下麵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了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孝公無法,隻有依從了商鞅。商鞅將太子的兩個老師,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了字。這樣,其他貴族、大臣都不敢反對和觸犯新法了。
商秋變法推行了10年,秦國越來越強盛。中原的諸侯國紛紛向秦國道賀,有的就與秦國交好,連周天子也打發使者送祭肉給秦國,封孝公為“方伯”。商鞅變法所以得以實施,與他當初立木為信有很大關係。
智慧寄語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通過故事,父母要告訴孩子誠信的重要性,“人無信而不立”,誠信是成功的首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