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1 / 3)

公元6 世紀的一天,一個名叫周興嗣的員外散騎侍郎突然接到梁武帝的一道聖旨,要他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取1000個字,編纂成文,供皇子們學書之用,要求是這1000個字不得有所重複。這一要求看上去並不苛刻,實際上難度極高。

周興嗣煞費苦心,終於完成了領導交給的光榮任務,美中不足的,是全篇有一個字重複,就是“潔”字(潔、絜為同義異體字)。因此,此篇《千字文》實際隻收選了王羲之書寫的999個字。但不論怎樣,中國曆史上有了第一篇《千字文》。從此開始,每代人開蒙之際,都會讀到這樣的文字:“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朗朗的誦讀之聲,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中葉,在14個世紀裏從未中斷。於是,每個人在學習知識的起始階段,都會與那個遙遠的王羲之相遇,王羲之的字,也成為每一代中國人的必修課,貫注到中國人的生命記憶和知識體係中。古老的墨汁,在時光中像酒一樣發酵,最終變成血液,供養著每個生命個體的成長。後來,《千字文》又不斷變形,仿佛延續著一項古老的文字遊戲,出現了《續千字文》、《敘古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不同版本。

中國人把自己對文字的這種崇拜,毫無保留地寄托到王羲之的身上。原因是文字在中國文化中占有絕對的中心地位,它的地位,比圖像更加重要,也可以說,文字本身就是圖像,因為漢字本身就是在象形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李澤厚說:“漢字書法的美也確乎建立在從象形基礎上演化出來的線條章法和形體結構之上,即在它們的曲直適宜,縱橫合度,結體自如,布局完滿。”中國人把對世界、對生命的全部認識都容納到自己的文字中,黑白二色,猶如陰陽二極,窮盡了線條的所有變化,而線條飛動交會時的婉轉錯讓,也容納了宇宙的雲雨變幻、人生的聚散離合。即使在宗教的世界,文字的權威也顯露無遺,比如佛教史上重要的北京房山石經山雷音洞,並不像一般佛教洞窟那樣,在洞壁上彩繪佛像,而是以文字代替圖像,在洞壁上鑲嵌了大量的刊刻佛經,秘密恰在於文字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密密麻麻的文字,以中文講述著來自印度的佛教經典,這種以文字代替圖像的做法,也被視為“佛教中國化的另一種方式”。

除了摹本,《蘭亭序》還以刻本、拓本(圖2、圖3)的形式複製、流傳。刻本通常是刻在木板或石材上,而將它們捶拓在紙上,就叫拓本。僅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蘭亭序》刻本,數量超過三百,刻印時間從宋代一直延續到清代,源遠流長,僅“定武蘭亭”係統,就分成“吳炳本”、“孤獨本”(均為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落水蘭亭”、“春草堂本”、“玉枕蘭亭”(均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定武蘭亭真拓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等諸多支脈,令人眼花繚亂。

公元6 世紀的一天,一個名叫周興嗣的員外散騎侍郎突然接到梁武帝的一道聖旨,要他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取1000個字,編纂成文,供皇子們學書之用,要求是這1000個字不得有所重複。這一要求看上去並不苛刻,實際上難度極高。

周興嗣煞費苦心,終於完成了領導交給的光榮任務,美中不足的,是全篇有一個字重複,就是“潔”字(潔、絜為同義異體字)。因此,此篇《千字文》實際隻收選了王羲之書寫的999個字。但不論怎樣,中國曆史上有了第一篇《千字文》。從此開始,每代人開蒙之際,都會讀到這樣的文字:“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朗朗的誦讀之聲,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中葉,在14個世紀裏從未中斷。於是,每個人在學習知識的起始階段,都會與那個遙遠的王羲之相遇,王羲之的字,也成為每一代中國人的必修課,貫注到中國人的生命記憶和知識體係中。古老的墨汁,在時光中像酒一樣發酵,最終變成血液,供養著每個生命個體的成長。後來,《千字文》又不斷變形,仿佛延續著一項古老的文字遊戲,出現了《續千字文》、《敘古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不同版本。

中國人把自己對文字的這種崇拜,毫無保留地寄托到王羲之的身上。原因是文字在中國文化中占有絕對的中心地位,它的地位,比圖像更加重要,也可以說,文字本身就是圖像,因為漢字本身就是在象形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李澤厚說:“漢字書法的美也確乎建立在從象形基礎上演化出來的線條章法和形體結構之上,即在它們的曲直適宜,縱橫合度,結體自如,布局完滿。”中國人把對世界、對生命的全部認識都容納到自己的文字中,黑白二色,猶如陰陽二極,窮盡了線條的所有變化,而線條飛動交會時的婉轉錯讓,也容納了宇宙的雲雨變幻、人生的聚散離合。即使在宗教的世界,文字的權威也顯露無遺,比如佛教史上重要的北京房山石經山雷音洞,並不像一般佛教洞窟那樣,在洞壁上彩繪佛像,而是以文字代替圖像,在洞壁上鑲嵌了大量的刊刻佛經,秘密恰在於文字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密密麻麻的文字,以中文講述著來自印度的佛教經典,這種以文字代替圖像的做法,也被視為“佛教中國化的另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