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紅顏禍水,隻是一些人甩鍋的借口。
真正的梟雄,沒有幾個人會因為女人而做出重大決策。
孫策看向孫尚香身邊的張華,張華倒沒有受傷。
張華已經很久沒有親自衝鋒陷陣,更多的是排兵布陣的決策者。
“此次多虧你出兵相救,否則我不是耿弇與袁紹的對手,可能會因此死於他們的圍攻之下。”
孫策知道張華來者不善,不過確實是孫策自己請來的援軍,而且,正是因為張華到來,孫策和太史慈這才幸免於難。
太史慈抱拳道:“多謝相救。”
“不必客氣,你們的事,就是我張華的事。”
張華也不見外,開始擴張自己在孫策軍中的威望,讓孫策麾下眾將蒙受自己的恩惠。
張華又看向孫策身後的二人,一個羽扇綸巾,一個士子青衫,氣度不凡:“想必兩位就是周公瑾和魯子敬了。”
周瑜和魯肅這兩人可是大人物,也是江東四大都督的前兩位,吳國的智囊。
張華也很容易分辨二人,帥的一塌糊塗的就是周瑜,羽扇綸巾,雄姿英發。
魯肅看上去像是個老實人,但實際上也不是什麼簡單角色。
張華覬覦此二人已久。
不過以周瑜與孫策總角之好的親密關係,想要讓周瑜效力,那麼前提必然是讓孫策臣服。
魯肅亦然。
周瑜、魯肅也是第一次見到張華,在好奇地觀察這個執掌著幾十萬兵馬、千萬人口的大領主。
與此同時,周瑜、魯肅還在想著另外一件事情。
袁紹已經選擇依附光武帝劉秀,成為劉秀的附庸。
那麼孫策勢力的處境與袁紹勢力的處境極其相似,很有可能都會淪為附庸的命運。
看似這是孫策與袁紹在相互攻伐,實則是張華與光武帝劉秀在爭奪河內的地盤。
此事,還要看孫策的態度。
朝歌城外的東漢軍,還沒有撤兵。
張華在安排各支兵馬的營地之後,憂心忡忡,招來錦衣衛指揮使朱驥,再三確認:“光武帝劉秀,此時在何地?”
“根據派到常山的錦衣衛提供的情報,劉秀此時還在常山一帶,討伐太行山群雄。前來支援耿弇的是雲台二十八將之中的吳漢。其人勇鷙有智謀,不好對付,在雲台二十八將之中,用兵能力,僅次於馮異、耿弇數人。”
“如果隻是吳漢,我就放心了。”
張華並不擔心吳漢。
雖說吳漢被曆代文人認為是名將,但雲台二十八將,沒人比得上光武帝劉秀。
隻要位麵之子劉秀沒有親至,張華就無所畏懼。
“我怎麼有一種不妙的預感?”
然而,張華心中惴惴不安的感覺並沒有消失。
東漢軍的營地,灰頭土麵的袁譚,向袁紹請罪:“父親大人,孩兒作戰不利,請責罰!”
“夏軍勢大,非戰之罪。”
袁紹在白天目睹了張華的夏軍的可怕,因此沒有怪罪袁譚。
耿弇與吳漢的營帳,雲台二十八將之中的耿弇、吳漢、蓋延、臧宮、王霸,五人齊聚,商議進退。
“憑借我們的兵力,恐怕已經不足以攻克朝歌城,因為朝歌城的兵力,不比我們少。”
“我們這次大舉用兵,卻無法取得進展,陛下未必會滿意於這個結果。”
“如果不可行而為之,反而會導致更大的損失。我們已經不隻是在與孫策為敵,還在與整個河洛和關中為敵。想必你們也清楚,河洛和關中的兵馬,如果傾巢而出,會有多麼可怕,絲毫不遜色於我們的兵力!”
耿弇力排眾議,不認為可以做到以少勝多。
以少勝多的前提是雙方武將、兵力精銳程度不在一個層次,或者對方犯了重大錯誤。
如今雙方勢均力敵,又是守方占據優勢的攻城戰,已經不滿足攻城的條件。
“無需退兵,亦可破敵。”
一個年紀三旬出頭的男子闖入營帳。
隨著他出現,耿弇、吳漢等人都露出驚喜的表情。
到來者,不是他人,正是光武帝劉秀本人!
“陛下,您不是讓末將帶兵,前來相助?怎麼您禦駕親征?”
吳漢深感意外。
本來他才是支援耿弇的主將,東漢軍放出去的消息也是如此。
但不料,劉秀禦駕親征!
如果是劉秀親至,那麼結果就大不相同了。
以少勝多,正是劉秀的強項。
劉秀身邊跟著一員持戟戰將,沉默不語。
劉秀環視提前到來的五員雲台武將,說明來意:“要想欺騙敵人,必須要騙過自己人。孤擔心南邊戰事長久不決,因此親自前來結束這邊的麻煩,一戰而定河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