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應激反應: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2 / 2)

我們大概都記得語文課本裏學過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不到十歲的司馬光在小夥伴掉進大水缸時,能夠鎮靜地用大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夥伴,這就是麵對緊急情況表現出的應激狀態。

那麼,生活中的應激對我們到底是有利,還是不利呢?

生活本身是不斷變化的,如果沒有變化,生活顯得單調無味。一定變化可以激勵人們投入新的行動中,磨練人的鬥誌,提高社會適應的能力,因此是有利於維護人們心理平衡的。

但生活中的變化如果過多,過快、過大、過於突然,或者持續時間過長,就會超過人們心理、生理上所能承受的限度,會形成有害的應激。

因為應激的生理機製是:大腦皮層接受刺激後,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如果應激過強,身體就處於充分動員的狀態,而這種狀態時間長了,會使生物化學保護機製受到破壞,使抵抗力降低,更容易受到受疾病的侵襲。

而從心理上講,當個體對緊張體驗不能解除時,就達到了“過度應激”,它會影響正常心理活動的進行。因為外界刺激喚醒大腦皮層,使之維持一定的覺醒水平時,會有助於心理活動的進行;但是如果過度,會使產生焦慮的反應。這種情況下,自控力會減弱,心理活動能力也會降低,對客觀事物的感知變得不充分、判斷不準確,邏輯推理能力也會下降。

所以,要想表現出最好的狀態,需要處於適度的應激狀態中。

春秋時期的孔子,就很明白這個道理,雖然他並不知道“應激”這個名詞。

有一次,弟子顏淵問他:“我乘舟渡過一個深潭,艄公駕船的本領出神入化。我問他這個本領能學嗎?他說可以,善於遊泳的人隻要經過練習便可以學會,會潛水的人即使從未接觸過船也能操作自如。我不是特別理解,他又不肯多說,您能給我解釋嗎?”

孔子說:“遊泳能手不怕水,對學習駕船不恐懼,因為他的心情完全是放鬆的;擅長潛水的人把陸上和水中看成一碼事,把船行和車駛看成一回事,把駕船不當一回事。所以,即使從沒駕過船也能操舟自如,悠然自得。”

孔子又說:“就像一個參與賭博的人,用瓦塊做賭注,就沒有任何心理負擔,賭起來輕輕鬆鬆,反而常常獲勝;如果用衣物下賭,就有了一點顧忌;要是用黃金下賭,就會顧慮重重,非常緊張,反而不容易贏了。就是說,凡是以外物為重,懷有恐懼心理的,內心就會怯弱,行為也顯得笨拙猶豫。相反,對結果抱達觀態度,姿態放鬆的,會表現出最好的水平。”

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有這樣的體會,有的事情越想做好,越緊張它,就越做不好。就是因為心理應激過強的緣故。

優秀的運動員都善於掌握適度的應激。高手過招,水平相差已不是很大,很大程度上比的是心理素質。

生活中的任何考驗都是如此,隻有憑借舉重若輕的心理素質,才能表現出最好的水平。

應激的原理還提醒我們,人應該了解自己的極限,對自己的挑戰應該適可而止。即使我們突破自己的極限,也應該一步步來,不能一下子邁過大的步伐。因為那樣會給自己形成多大的壓力,容易造成身心失調,損害健康。最後很可能欲速則不達,形成適得其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