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1 / 2)

序一

龐曦

文如其人,這話一點沒錯。高挑,白皙,長發,宛若丹青畫中走出的江南女子。孰料,一顰一笑間,風火、爽朗、大度盡現,將北方女子的性格展露無疑。從海濱城市連雲港走來,來到江南另一座美麗的城市張家港定居。

初次結識,緣於一次文人聚會。談吐間,快人快語的她,已經將自己的文學路兜了個“底朝天”:從小對寫作感興趣,曾在學生時代發表過若幹小塊頭,這極大地鼓舞了一個少女對文學的最初夢想。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順利,從學校畢業後,直接進入了家鄉當地的基層文化部門。職業使然,從此名正言順、正兒八經地進行文學創作,用勤奮和努力,在文學的天地徜徉。2006年獲得了寫作方麵的中職職稱。此女子名叫王芳,她還有一個詩意的筆名:花香滿衣。

於是乎,受囑為此書寫序,委實理所當然了。

《我的香樟之城》,是一本融散文、詩歌和紀實文章於一體的綜合性文集,收入了作者近年來發表的散文 60多篇、詩歌近40首。從書名不難看出,作者對第二故鄉張家港的摯愛之情。香樟,在江南這塊經濟發達、文明生發的祥瑞之地,經常能覓到它的影蹤,遍布張家港市任一個街頭巷尾、公園路邊。在互聯網上“百度”一下,出現如下一段文字:香樟,為蘇南各地普遍栽培,生於土壤肥沃的向陽坡地、穀底及河岸地區。再搜,又現如下一段文字:古時江南富足的中產階級有生個女兒種一株香樟的傳統,而這棵香樟樹的木材正好做女兒出嫁時盛放嫁妝的箱子。由此可見,香樟作為張家港市的市樹,是水到渠成的。作者以富有情感的細膩文字,不僅繪就了香樟樹挺拔的身姿和獨特情懷,其實蘊藏於筆墨後麵的,更多的是對居住城市的無比熱愛,是“新張家港人”對第二故鄉的情感認同,正如文末所言:香樟樹,在小城何止是一幅畫、一首歌,它是小城一片綠色叢林,是小城碧綠的翡翠,我願這綠長青不敗、這香久久不散。

《我的香樟之城》有如下兩個特點:

一是文筆呈現富有詩意的美。作者文中寫道:春已上岸,浩蕩的風在曼舞,水袖飄飄,滿城的花兒都在抿著嘴,等著,隻在一夜之間就笑了。最先笑的是迎春、海棠及星星般的野梨花。隨後,姹紫嫣紅便嫵媚了整個小城。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首題畫詩《題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兩句膾炙人口的經典詩句,道出了感知春天與否的當是江水。而在這作者這段文字中,“春已上岸”的曼妙和情趣,則非細讀無以體會。

又如,在《水鄉天堂常陰沙》中,作者描寫小菜園:農人在房前屋後的空地上,圍上了籬笆,小小的菜園裏麵種滿了農家菜,蠶豆結成了豆莢、黃瓜爬上了架、韭菜茄子相映成趣,菜尖嫩的玉瑩瑩的,一掐冒出水兒來,籬笆牆上爬滿了薔薇花,一朵朵的花骨朵含羞地等待盛開的時候。若非作者細致的觀察和閃爍靈光的情趣,“菜尖嫩的玉瑩瑩”,該是無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