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唐時期 第一節 皇權爭鬥(1 / 3)

第一章 初唐時期 第一節 皇權爭鬥

撲朔迷離的鴻門宴

就在那曆史上最具爭議的那一晚,兄弟三人各懷心事,赴宴的是李世民,宴會地點是太子府,可真正懷著殺機下毒的究竟是誰呢?是太子自己,還是比太子更迫切向往權勢的李元吉?而這一切,李世民是否早有防備呢?

唐高祖李淵建唐之後,立刻冊立了太子,按照封建宗法製,長子李建成是不容置疑的太子人選,而李世民固然功勞最大,但因為是次子,也隻能被冊封為秦王。同時,四子李元吉被封為齊王。

隨著兄弟幾人的身份轉變,原本同父同母的那份親昵之情,漸漸被現實的政權之爭磨滅。李建成雖然是長子,但在建立大唐王朝的過程中,功績遠遠不如二弟李世民,因而總覺得自己的太子之位不那麼穩固,時時擔心李世民成為自己皇儲身份的最大威脅。其實,他的擔憂也並非空穴來風,李世民自認戰功最大,卻僅因為出生時間晚,就必須將皇位拱手相讓,他心裏確實有幾分不甘願。

齊王李元吉也並非省油的燈,他雖然旗幟鮮明地站在長兄李建成的陣營中,但心底也暗懷著自己的一份計較,盤算著先幫長兄把二哥幹掉,然後自己也找尋機會爭搶一下太子之位。但這份小心思,他小心翼翼地埋藏得很深很深,在長兄麵前,他總是扮演著一副出謀劃策的忠心模樣。每每在有關排擠、攻擊李世民的事情上,他甚至比長兄還表現得積極、用心。李建成並不愚笨,雖然不清楚四弟內心深處的小九九,但也樂得躲在後麵,旁觀四弟狂掐二弟,自己不費氣力就能盡享漁翁之利。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兄弟之爭中,還有一個人始終保持著看似中立其實偏頗太子李建成的態度,而他又是整個政局中最舉足輕重的人物,此人正是三兄弟的父親——唐高祖李淵。

唐高祖早已知曉太子與秦王的政治爭鬥,當初太原起兵及後續的不少戰爭中,他都看好二子李世民,甚至隱隱許下了要將其立為太子的承諾。但在建唐之後,他還是遵循了古老的體製傳統,冊封長子為太子,並且從此偏袒起李建成來。對於父親的態度,李世民一開始多少也有些失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父親則更多了幾分理解,畢竟身為一朝之君,一上來就背叛傳統祖製會授人以柄,也不利於大唐王朝的穩固。不過,李世民並不打算就此罷休,何況長兄和四弟早就擺明了要找茬,常和自己過不去,自己自然沒有理由退讓。

唐朝初建,為平定天下,唐高祖派李世民四處征戰。李世民也確實不負眾望,屢屢立下戰功,李建成和李元吉對此更加忌恨和擔憂,便找尋一切機會攻擊李世民,希望唐高祖能漸漸疏遠李世民,他們最終得逞了,李淵開始對李世民生出些許防範之心。

麵對想要千方百計除掉自己的長兄和四弟,李世民采取了毫不容情的反擊。公元624年6月,唐高祖正在離宮避暑,太子留守京城主持朝政,卻忽然傳出原任太子東宮侍衛的慶州總管——楊文幹起兵謀反的消息,更有傳言說楊之所以起兵,是打算擁立太子為帝。唐高祖李淵大怒,他立即傳召太子和楊文幹趕往離宮,並因此萌生出廢太子李建成,另立李世民為太子的想法。

當時,有人勸太子李建成:“您不要去,幹脆起兵稱帝吧!”但李建成拒絕了這個提議,依然匆匆趕往離宮麵見父皇,為自己辯白。楊文幹卻沒有應詔前往,而是舉兵反叛了。看到坦誠站在自己麵前的太子,唐高祖打消了最初的懷疑,怒火也平息下來。經過一番慎密的調查,他發現這次所謂的太子謀反,其實和太子本人並沒有什麼幹係,因此在派遣李世民消滅楊文幹叛軍之後,他隻處罰了太子東宮的幾名官員,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依然毫無動搖。

經過這件事之後,太子一黨與李世民陣營的交戰日趨白熱化,唐高祖甚至暗示李世民:不要覬覦太子之位,以免兄弟相爭、禍亂朝政。然而,即便李世民此時想罷手休戰也來不及了,因為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已開始了新一輪針鋒相對的挑釁。他們開始處心積慮地清除李世民身邊的謀臣武將,如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等人,還借著突厥入侵大唐邊境之機,將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強將大批調走,而這麼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李世民不能拒絕的。

眼看局勢越發急劇惡化,對自己越來越不利,李世民也在謀臣們的大力勸諫下,考慮采取有力的反擊。而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雖然采取了多項舉措,卻沒有對李世民產生預期的影響,他們不禁更加焦慮了,鏟除李世民的心情也更為迫切。

一天,李建成邀請李世民到太子東宮小聚,席間作陪的是齊王李元吉和淮安王李神通。在推杯換盞之間,他們漫無邊際地聊著天。突然,李世民在飲下數杯酒後,覺得腹內劇痛,他心知不妙,擔心自己中了毒。這時,淮安王李神通看出一點端倪,急忙叫來李世民的隨從,吩咐說:“秦王大概是多喝了幾杯,你們快送他回府休息!”

有淮安王的陪伴,李世民才得以安全回到家中,雖然吐出不少鮮血,但在醫生治療之後,倒也對身體沒有造成大礙。然而,這場僥幸躲過的危機迫使李世民做出一個決定:即使是親兄弟,如果你不仁,就休怪我不義!

也正因為如此,最終爆發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唐朝發展的命運之輪就此改變,至於究竟是誰出的這個主意,現在已無法確知,隻能成為一個未解的曆史之謎。

誰是新太子?

太子承乾被廢後,為何唐太宗沒有立自己喜愛的李泰為新太子?儼然成竹在胸的李泰迫不及待的表現,卻令自己痛失大好前程,眼看著弟弟李治成為帝位繼承人。此時,他心裏是否會百般懊惱與追悔呢?

貞觀十七年,太子承乾因謀反而被廢,此後,唐太宗陷入了選擇新太子的為難境地。原本大家都以為魏王李泰是當之無愧的絕對人選,畢竟唐太宗對這個兒子的喜愛是人所共知的。可為什麼唐太宗卻在關鍵時刻猶豫了?為什麼幾乎毫無懸念的事因為晉王李治而變得複雜?這其中有李泰自身不可推卸的責任。

承乾被廢後,唐太宗曾在接見李泰時,明確表示將立其為太子。李泰認為太子之位非己莫屬了,隻不過是早晚的時間問題,不禁得意起來,過分地表現自己,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將一件幾乎板上釘釘的事情搞失敗了。

有一天,唐太宗很感動地告訴群臣,青雀——李泰的小名——撲到我懷裏,深情地說要是他當了皇帝,就把自己的兒子殺掉,以後讓弟弟李治繼承帝位。群臣聽了之後卻麵麵相覷,暗中一片嘩然。很明顯,這種承諾完全不符合人性,隻不過是李泰為了獲得太子之位而編造的溫暖說辭,一時沒有醒悟過來的唐太宗,居然對此深信不疑。隻不過,還沒等支持李泰的大臣隨聲附和,一向直言不諱的褚遂良就上了諫言,他說:“陛下您被蒙蔽了,魏王李泰的話不可相信,非常虛偽,若陛下您真的要立魏王為太子,則必須好好的妥善安置晉王才行。”

這一席話總算令唐太宗驚醒過來,他才想到,確實是因為對李泰的偏愛,才引發了承乾強烈的不安全感,如今自己怎麼能繼續這個錯誤,讓尚且年少的兒子李治陷入危機中呢?

褚遂良的話雖然未曾從根本上斷絕唐太宗立李泰的念頭,但絕對起到了警示作用,很快,他就開始認真考慮其他的太子人選,甚至想到了庶出的吳王李恪,但這個想法立即遭到了群臣的反對。因為吳王李恪雖然文武雙全、聰慧過人,但他的母親是隋朝公主,一旦他當了皇帝,豈不意味著將江山歸還了隋朝?百般無奈的唐太宗隻能繼續在李泰與李治之間大傷腦筋。

此時,心急的李泰又走了一著錯棋。他找到弟弟李治,貌似推心置腹地說:“叔叔漢王李元昌被賜自盡,你們的關係一向特別親密,這個消息一定令你很傷心吧?”言下之意是在暗示李治,是否也參與了當初的謀反之事。李治聽了之後非常鬱悶,但他生性溫和,不習慣當麵頂撞別人,尤其是兄長。可是這種說法又令他很生氣,於是一連好幾天,他都板著個臉,不再像往日那樣喜笑顏開。唐太宗很快就發現了他的異常,覺得奇怪,就追問是什麼原因,在父皇的一再追問下,李治才吞吞吐吐地說出了事情的原委。唐太宗非常生氣,覺得李泰的手段未免太不光彩,而反觀李治的表現,他受了委屈,卻不來跟自己告狀,無不透著仁義寬和。唐太宗又想到之前自己曾擔心李治太過年輕文弱,難以擔當大任,長孫無忌卻認為李治宅心仁厚,登基後可以安穩守業,更能保證其餘皇子皇孫平安。唐太宗不禁有些感歎:“看來還是長孫無忌更具慧眼。”從此,他對李治的信任又增加了幾分,而一步步算計的李泰,卻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最初的信任與喜愛。

而已經成為廢太子的承乾也借機給李泰下了一塊絆腳石。當唐太宗去看望他的時候,承乾一邊嚎啕大哭,一邊訴說自己的懊悔之意,卻在言詞中故意流露出自己本沒有異心,隻是魏王李泰心有所圖,設計逼迫,自己為求自保,才不得不采取了錯誤的方法,以致辜負了父皇,如今悔之晚矣!同時表示自己心甘情願地接受懲罰,悔過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