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麵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這種影響在短期內不會消除。儒家思想一直是漢族及中國其他民族等民眾最基本的主流價值觀。"禮、義、廉、恥、仁、愛、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價值觀,它們一直指導著絕大部分中國人的日常行為規範。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係,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自由民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禦、書、數)的社會化教育。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於華夏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慣例、行為規範和準則等文化要素之上而進行的。儒家學派全盤吸收這些文化要素並上升到係統的理論高度,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麵,把"學在官府"的理念變化為"有教無類",使傳統文化教育普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

秦朝時期,統治階級以法家思想作為自己的統治思想。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在漢朝的儒家思想普及過程中,很多社會問題得到解決。儒家思想傾向於施用仁政管理國家,政治家們以此為根據,限製土地過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體係,並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綱五常"等政策。

魏晉時期,儒學又演變成玄學。唐代政權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但是也滲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時發展為理學,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理學集大成者,後取得官方地位。

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都以朱熹的理學內容為考試題目,對思想產生了很大的束縛。近代以來,中國的落後致使人們對中國文化作出反思,對儒家思想也發生了各種爭論。民國以後,儒家從思想到形式的係統體係在民間和官方的存在,轉化為以儒家思想的價值觀為主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儒家思想在國人價值觀中的主流地位並沒有完全去除。

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甚至對東亞、歐洲等地方都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力。在韓國和日本,倫理和禮儀曆來都受到了儒家"仁、義、禮"等觀點的影響。在韓國,信奉各種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倫理道德上卻以儒家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韓國社會後,韓國政府仍然以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作為維護社會的穩定的製約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總之,儒家思想是一朵瑰麗的思想奇葩,值得我們抱著一顆真誠之心細細品味其中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