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段話很明顯指的是打仗用兵的一般規律,將帥受國君的命令征集民眾組成軍隊,出征後遇到山林險阻,沼澤水窪等難以通行的地,稱之為圮地。後麵與之對應的便是其他衢地,絕地,圍地,死地。
這很明顯是與兵法相鉤連,但是實際上也可以換個角度去理解這段話。萬事要有變通,因地製宜采取合適的方法。所有的事情在於一個變字,如何善用變才能,百戰百勝。人生行走江湖闖蕩世間也是這樣的道理。任憑你武力再高,能力再強,擁有無上的能力,但是終究你是人。無法突破人的這個局限,你終究還是有所變。
所以說: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但是仔細想想,這個世界上何為智者,何為庸者。智者所做的事情一定是正確的嗎?人們常說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也是君王憑借一家之力統治全國的一個口號而已。這對於世界上大多數人而言,在那些智者的眼中都是一群庸者。他們不了解,或者根本就對這些東西完全沒有概念。顧好他們平常的生活,或許就是他們最大的心願,但是對於統治者的那群人而言,似乎就有些隨心所欲了。
孫子的這篇兵法中很明確的談到了這一點。開頭的那一段話是最明確的。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後麵也有些細節的話語,以兵家的觀點出發,闡述人生大道。
魏子衡放下了手中的錦帛,站起身來,在房間直走不斷的遊走著。
一時間感悟繁多,他是一個讀書人,但是更擅長在書中尋找智慧,尋找出屬於自己的智慧。
就例如孫子這十三篇的第一篇,計,魏子衡看的時間是最長的。
在世人眼中的這個計,更多的是陰謀詭計,但是在孫子口中,這個計的意思是算計。是充分衡量敵我實力優劣的對比,即“五事七計”(道、天、地、將、法;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兩者高下立判。如果說權謀之計是塗抹在利刃上的毒藥,講究巧;孫子則主張實實在在地鑄造出一把絕世利器,講究最拙的基本麵,而不是操作麵。戰場上就是靠刺刀見紅的硬功夫,沒有任何投機取巧。說到底,這十三篇不是講奇計得勝的書,而是講實力決勝的書。畢竟計謀也是實力的一部分。孫子的核心觀點十分明確。
孫子的開篇,計。慎之又甚,充滿了敬畏之心,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和老子道家“精妙玄微,深不可識”的道不同,兵家的道不是宇宙真理,就是極其實際的“上下同欲者勝”。運用到現實就是操練士卒如同使用自己的手臂一樣運用自如,靜若泰山,動若猛虎,可進可退,千變萬化。能夠做到像大將一樣點兵多多益善,首先要練的是組織領導操練的硬功夫。
孫子的核心思想有一條“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老子也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先知己,後知人,儒家孔子也有相似的言論,但是並不明確,貫穿著仁,細細想來,似乎也有不少的偏差。知並不是簡單的了解,而是充分的了解雙方實力的優劣。甚至在開戰之前就已在心中構建了模型,對雙方可能麵臨的處境進行全方位的預判,因而“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在這個基礎上,再講究“兵者,詭道也”,能夠抓住對方的弱點進行攻破,沒有弱點,也要羅列出十二條詭道,逼對方誤判,引誘對方失誤。“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因而高手對決,就像超一流的棋手對弈,盤麵看上去反倒平淡無奇,但這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平淡,一招一式都力重千鈞,別無選擇,死死的撕咬在一起,在反複攻擊和堅守中等待轉機,不讓對方有任何閃展騰挪的機會,場麵亦樸素得近乎原始的角鬥。
這世間的萬千大道,實際上都是由無數的微小的道理而構成。抓住眼前細小的事物,感悟著世間錯綜複雜的大道。這本來就是,現在諸子百家領袖們所做的事情。道理很簡單,隻是看你站在什麼角度去感悟而已。
無論是人道還是劍道,還是蒼生大道?
歸根究底,這是心道。心境所向才是萬物之本。心若偏離,則萬物具崩。
魏子衡一天下來的研讀,他從未感受到這種感覺,這種哲學似乎不是自己能夠掌握的,但是卻總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