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 3)

第七章

兩個女人的接力

一戶農家一年內相繼失去主要支撐―父親和母親。19歲的姐姐勇敢挑起撫養6個弟妹生活、上學的重擔,為此她作出了寶貴犧牲

一個剛進門的嫂嫂要承擔撫養5個弟妹的責任。她以無私的愛和勤勞的雙手供養4個弟弟讀完大學,個個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在當陽市兩河鄉,改革開放以來,村辦、民辦各種各樣的企業如雨後春筍,短短幾年內有的賺了幾萬、幾十萬元,這些似乎都沒能引起人們什麼注意,唯獨該鄉民主村農婦李正香租了一月小商店,一年獲純利2萬元而脫貧,卻引起了人們的一片稱讚。人們為她祝福,說好人終有好報。因為,在她家庭裏有著一段辛酸的故事……

堅強的大姐林鳳英

這是一戶曆經坎坷的農家。1973年底和1974年中,僅僅相隔不到一年時間,父親和母親先後去世,丟下子女7人,撫養6個弟妹的重擔就責無旁貸落到時年19歲的大姐林鳳英肩上。當時天弟林遠龍體弱多病,輟學在家。最小的五弟林常青不到4歲,安葬母親時他還在拉著繩子玩。

為了糊口,大姐林鳳英隔幾天就要同隊裏幾個膽大的小夥子往60裏外的草埠湖農場跑一趟,購買兩捆高粱苗子紮笤帚。他們天擦黑就出發,回來時天剛放亮,趕上隊裏出早工。買回的高粱苗子晚上打夜活紮成答帚,除去本錢,賣一把可以賺l角錢,積少成多,這就是全家的油鹽錢和四個弟弟的學費及全家穿衣扯布的所在。後來大姐林鳳英打聽到荊門市何場鄉供銷社收購答帚,每把一角八分,雖比零賣少二分,但可以一次性處理完,得到現錢。隻是荊門市何場鄉距當陽民主村有80裏路,來回穿山越嶺,一去一回一百五、六十裏,一個來回就要磨穿一雙鞋底,一個來回渾身骨頭就要散一次架。為了七張嘴吃飯,為了能讓弟弟們上學讀書,大姐林鳳英甘願挑起了這副生活的重擔。從此,一日三餐,七雙筷子蘸著一碗辣醬過日子。幾度風雨,幾度春秋,每天待弟妹們都睡熟之後,大姐林鳳英還要為他們洗洗縫縫,她要讓弟妹們穿得千淨整齊,不能讓別人看出是沒有爹媽的孩子。

時光流失,歲月漫漫,林風英早過了情竇初開的少女時代,不少小夥子托媒人上門提親,認為能找上這麼個既漂亮又會持家的姑娘做媳婦是一生最大的幸福。林鳳英有自己的考慮,她離不開弟妹們,她要為大弟林遠龍找個媳婦,能將這個家的千斤重擔挑起來,才能放心離開。

幾經尋訪,林鳳英終於為大弟林遠龍物色了一個對象,她就是胡場鄉高峰村的李正香。

李正香高挑挑的個兒,清純質樸。也許是緣份吧,自從林鳳英與她很誠懇地交談了一番後,姑娘竟同意與母親一道來林家看看。一參歸沐家,母女倆的眼睛立刻明亮起來:‘這哪像沒有爹媽的人

家,嗬。

是的,林家雖然簡陋,但整潔衛生,農具擺放井井有條,兄妹個個勤勞、聰慧,生活有序。閱曆豐富的母親認清從這個家走出去的人都會有出息,女兒能夠成為這個家庭的一員,以後日子一定會過得和睦。

臨走,李正香悄悄拉住林鳳英的手:華大姐,俺媽把要講的話都說

了,你放心辦自己的事吧,今後我過來一定把你這副擔子挑好。”兩個姑娘緊緊地握著手,這是肩膀與肩膀的接力嗬!

李正香挑起千斤擔

1979年底,25歲的大姐林鳳英與鄰村的小夥子黃文春結了婚。1980年初,23歲的李正香嫁到林家。此時正值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這個年林家過得好不熱鬧。古老的中華民族在家庭倫理關係上有著自己的優良傳統,按“長兄如父,長嫂如礦的倫理,作為大嫂的李正香,一踏進這個家門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核心。但嫂嫂畢竟是嫂嫂,她不能像大姐林鳳英那樣嚴厲地要求弟妹們,她給予弟妹們更多的是慈愛、善良和關照。

正月十五,當地農村叫過小年,全家人都還要團聚在一起吃年飯。因為小年一過,外出工作的、上學的都要離家而去了。在那年的小年團年飯上,二弟林中泉首先代表弟妹們恭恭敬敬向嫂嫂李正香奉菜。林中泉是這個家庭的第一個大專生,也是粉碎“四人幫”後教育界恢複高考的第三年―1979年民主村第一個考到外麵讀書的大專生。他就讀於宜昌師範專科學校中文係,就在二弟林中泉要返校的頭天晚上,嫂嫂李正香和哥哥林遠龍將50元人民幣送到他手上。50元,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數字,因為當時在農村,一斤豬肉隻要‘角多錢哩。二弟林中泉知道家中沒有什麼積蓄,眼前這50元分明是嫂嫂出嫁時娘家的陪送,自己怎麼能用嫂嫂這份私房錢呢。推來推劫他最後勉強留下了嫂嫂的30元私房錢。在宜昌市讀書的3年裏,他生活簡樸到了最低限度,他知道,他用的分分厘厘都是姐姐、嫂嫂用汗水廠換來的呀!艱苦生活能夠砒礪人的意誌,他終以優異成績完成了學業,1982年畢業於宜昌師專,現為中學高級教師,供職於當陽慈化中

李正香靦腆、厚道,雖然語言不多,但在處理家務事情上卻井井有序。下田幹活,她那看起來纖弱的身體卻蘊藏著令人吃驚的韌勁。重活、累活她從不讓體弱的丈夫林遠龍沾邊,憑著她早出晚歸和別人難以想象的耐力,田裏事從不落在別家之後。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李正香和丈夫林遠龍、妹妹林鳳梅大膽地承包了村裏的10畝土地,又在自己菜園子裏狠下功夫,精心種菜,種煙葉。她又買來10多隻來航雞,然後一角一元地攢成一遝遝鈔票,變成弟弟們的學雜費。李正香像隻蜜蜂,她不停地展翅飛動,辛勤地采摘花粉,她將汗水釀成的蜜奉獻給大家,自己卻極少享用。

1981年底,李正香的愛女娟娟出生,這為全家既帶來了歡樂,又帶來了憂慮,因為家中大人要下地千活,弟弟們個個在上學,誰來帶娟女昌呢。李正香隻有將女兒放在背簍裏背著下田。小娟娟就是在媽媽的背上,在田裏漸漸長大了起來。當娟娟長到七、八個月能在地上爬行的時候,也正是田間收獲最忙的季節,李正香就將女兒帶到田頭樹蔭下,用農具或穀草做成“圍省,,讓她在中間玩。一天李正香正忙於農活,突然隱隱約約聽到有哭聲,李正香立即想起了女兒。她急忙放下手中的鐮刀向女兒所在的樹下奔去,女兒不見了,“圍省,已被突破。她順著署聲四下一望,終於在附近一個堰塘邊發現了女兒。好險,娟娟是膨匾塘邊一蓬荊棘掛破了臉才發出哭聲,不然再向前邊爬行一尺胎果將不堪設想。

小娟娟的遭遇被因病從學校回來休息的三弟林又青聽到了。又韶躊色十五、六歲,在苦難環境成長起來的他已經很懂事了,他看到大哥瘦弱多病,每天仍要麵朝黃土背朝天地在田間操勞。小姐姐講鳳梅每月要應付鄉鎮或市裏的建設用工,修公路,架橋梁,這些本」來是男勞力幹的活,小姐姐去頂上了。最苦最累要算嫂嫂,家裏、田間,裏裏外外一把手,還要洗衣、燒飯、喂雞、喂豬,還要背簍裏背著小娟娟去集鎮上做買賣。又青想:我為何不能在家替哥哥、嫂嫂做點事,減輕他們的負擔呢?後來他的病好了,就悄悄退了學,在家幫著幹起家務來。

三弟又青這一“動向”很快便被嫂嫂、哥哥發現了。李正香語重心長地對三弟說:‘吐去你大姐、大哥和小姐沒有讀完書那是條件不允許,現在國家政策好,我們也有條件,你不好好上學對得起死去的爹媽嗎?放心,家中再苦再累我們也不能誤了你讀書。”林又青沒有辜負哥嫂的一片苦心,他到高中複讀,成了班上成績最優秀的學生,每次考試分數都在全班名列前茅。1986年,他以當陽縣文科第三名的優異成績考入武漢大學俄語係,1990年畢業,現供職於中國石油總公司礦機研究所情報科。

1984年,妹妹林鳳梅已23歲,到了出嫁年齡。男方是個通情達理人家,知道林家兄弟姊妹多,沒啥積蓄,再三表示不需要什麼陪嫁。可是嫂嫂李正香卻在林鳳梅出嫁那天,從林家抬出來一組嶄新的家俱、被褥,並不比別人的嫁妝差啊。這不禁使看熱鬧、送恭賀的四鄰鄉親感概萬千:天下哪有這樣好的嫂子啊!

李正香與丈夫林遠龍至今感到內疚的是,說他們有些對不起四弟林重青。原來林重青有理科特長,他1983年以472分的優異成績畢業於麥城中學,按此分數,可到當時全縣教學質量和設備最好的重琴點中學當陽一中完成他的中學學業。可是當時家中太困難了:因為還有3個中學生要供養,無奈隻有讓他上了師範學校。‘片四弟林重青回憶當時的家境說:“當時大哥因闌尾炎住唉動手術已用了不少錢,家中田間的活路都是嫂嫂請娘屋人來幫著做,勤哪裏再弄錢供我上高中呢。”

勞動能展人筋骨,清貧能長人誌氣。林重青到校更加發奮讀書、師範畢業後就教於一個山區中學,仍苦讀不懈,1991年進修於湖北大·學體育係,1993年畢業,現為當陽窯灣中學教師。

1993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現供職於北京某外貿單位的五弟林常青―就是那個小時差點送給別人當養子的老麼,從小學讀到大學畢業更使嫂嫂付出得太多、太多。兄弟們有時在一起開玩笑說,老麼上學用去了一幢樓房。豈隻是一幢樓房,嫂嫂李正香為了供4個弟弟讀書,急需用錢時不僅賣掉了自己結婚時娘家陪送的手飾、衣料,賣掉了正在生蛋的來航雞,連殺的年豬每年都要賣掉一半。他家的左鄰右舍有的蓋起了二層、三層小樓房,有的舊屋換成漂亮的新房,隻有李正香和丈夫還守在柱頭已被蟲蝕得成了‘峰窩”的舊屋中。他們勞動創造的一切財富,都為4個弟弟的讀書付出了。

十多年的親情,十多年的甘苦與共,血濃於水,弟弟們由4歲、7歲、8歲、n歲,現在成長為大學生。姐姐、兄嫂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和心酸的淚水嗬,弟弟們怎能不銘記在心。‘投桃報事,是中國的一句成語,它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在每逢年節,幾兄弟都要到大姐家看望,有時將大姐接到自己的家來敘舊,因為是大姐這副堅強的肩膀扛過了家庭那艱難的一段日子嗬!

讓四個大學生引以自豪的大嫂,他們更是關懷倍至。在十多年的歲月黑,嫂嫂為供給4兄弟讀書,耗盡了一切精力和財力。歲月的風塵已在嫂嫂部單薄的、勞累過度的身形上顯出痕跡,弟弟們心中隱隱作捅,,工998年,幾弟兄為了使嫂嫂老有所養,他們湊齊錢為嫂嫂購買買巍0元的養老保險。對侄兒侄女,幾個弟弟保證要像當年嫂嫂扶持他們讀書那樣,資助他們上學,直至大學畢業·一嫂嫂的勤儉和奉獻像麵旗幟,不僅激勵了4個弟弟好學和進取,施為他們樹立了勤儉做人的榜樣。4個兄弟在學校從不與同學們比吃穿,比富有。林中泉1982年畢業分配到富裏寺中學任教時,立即

用他微薄的收入負擔了在這裏讀書的三弟林又青和五弟林常青的生活。後來在窯灣中學任教的林重青,無論冬夏或星期天,隻要學校沒有安排,就要回家協助大哥和嫂嫂耕田割穀,樣樣農活他都能幹。為了使含辛茹苦的嫂嫂一家徹底脫貧走上小康之路,1997年春節後,二弟林中泉向另外3個弟弟倡議,共集資4萬元為嫂嫂一家租了一月小商店,使在田間累傷了筋骨的嫂嫂改變一下生活方式。由於弟弟的出謀劃策,嫂嫂和哥哥的辛勤操作,這家小店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個情形。

2006年秋天,和著建設新農村的時代節拍,四個弟弟籌資3萬元為哥嫂修建了三間磚混結構的新房,在當地又續一段佳話。嗬,天下哪有這樣好的嫂嫂!小至一個家,大至一個國,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有著這千絲萬縷的親情,才使他們有勇氣度過生活道路上的漫漫長夜;有信心迎來那和諧的,五彩繽紛的朝霞。

杜甫(712一770),唐代大詩人。字子美,又字少陵。其祖籍為湖北襄陽,後遷河南鞏縣,杜甫即出生於此。

杜甫學識廣博精醇,卻屢舉進士不第;他雖具有維護和鞏固唐封建王朝的政治抱負,然貧困潦倒,終不得誌。安史之亂暴發,尤其在天寶十五年(756)以後,他目睹唐王朝政治黑暗混亂,人民饑謹流離,乃以詩歌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同情人民的疾苦。雖然有些詩篇流露有‘,,$君,思想,表現出曆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性,但其創作總的傾向,則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曆史演變過程,故有‘特吏,之稱。杜甫又善於運用各種詩歌體裁,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描寫深刻沉鬱,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對於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具有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故被尊稱為‘特聖,。

詩人的晚年,曾來當陽小住省親,此事過去雖鮮為人知,但經本人多方考證,卻是事實。

唐朝大曆元年(公元7"),杜甫經過了大半生的流離顛簸之後,戶四川君安到達夔州(今四川奉節縣),靠時任夔州都督兼禦史中皿的概茂琳定居下來。其時杜甫已經五十五歲了。在這裏,發生了一件便憾人深為動情的事,即他的胞弟杜觀由故鄉來探望他。在《全唐詩吐卷所收集的杜甫詩中,有詩人寫的詩作《得舍弟觀書自中都(至德二年以西京為中京)已達扛陵今茲暮春月末,行李合到夔州,悲喜相兼,團圓可待,賦詩即事情見乎詞》、《喜觀即到複題短篇二首》即是證明。杜甫有弟穎和觀,其中對觀的感情尤深。.這次杜觀遠道由西

安來探望他,是因為同族的一位同輩杜位在江陵任行軍從馬,杜觀想在南方尋個落腳之處。這些在杜詩中均有準確描述。如《舍弟觀歸藍田迎新婦送示兩篇》、《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續得觀書迎就當陽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峽》等。在這些詩篇中,杜甫寫道:‘妝去迎妻子,高秋念卻迥,即今螢已亂,好與雁同來。東望西扛水,南遊北戶開,卜居期靜處,會有故人懷。楚塞難為路,藍田莫滯留,衣裳判白露,鞍馬信清秋。滿峽重扛水,開帆八月舟,此時同一醉,應在仲宣樓。”“自汝到荊府,書來數喚吾,頌椒添諷詠,禁火卜歡娛。舟揖因人動,形骸用杖扶,天旋夔子國,春近嶽陽湖。發日排南喜,傷神散北籲,飛鳴還接翅,行序密銜蘆。俗薄江山好,時危草木蘇,馮唐雖晚達,終凱在皇都(((全唐詩》第七冊)。”以上這些詩句,展示了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情。

據史料記載,杜甫於大曆三年(768年)正月中旬離開夔州,乘舟船出三峽。離開夔州時,他將鑲西果園四十畝贈昊南卿,向諸友作別。此時杜甫已五十七歲,身體日已衰老,肺病、瘧疾、風痹兼耳聾、眼暗、齒落。對他這時離開有較為固定居住處的夔州出峽東下,劉開揚在《杜甫》(中華局1961年12月出版)一書是這樣描述的:‘沃曆三年(768年)春,杜甫將別人贈送他的果園又轉贈給別人,決心離開夔州,去到荊州,那裏有他的弟弟杜觀,從弟杜位及其他一些親友……出峽後,川平舟速,很快到了宜都,在這裏發出了“回首黎元病,爭取將帥誅”的感歎。到了江陵後,雖然和李之芳、鄭審都見了麵,荊南節度使、衛柏玉新樓落成,杜甫也寫了賀詩,可是衛柏玉並沒有薦用杜甫卜當時吐蕃入侵,京城戒嚴,杜甫不能北歸。他在扛陵,連小吏也輕視他,而盜賊縱橫,社會極不安寧,便在秋天南遷到了公安。”

作者在此段開頭,曾提到杜甫出夔州的理由,是因為荊州這裏有.他的弟弟杜觀、從弟杜位及其他一些親友。可是對杜到荊州後的活動,作者隻字沒提及他的胞弟杜觀及從弟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