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孫侃散文自選集序
田甘茂華
許多年前,孫侃組織一次筆會,宜昌市和當陽市作家到麥城采風。正是踏青時節,他租了一輛麵包車,清早從當陽趕到宜昌接我們。那天風很大,筆會開了整整一天,結束時己是暮色蒼茫了,他又送我們到王店用過晚餐才分手。臨別才知道,當陽作協的經費相當拮據,有時孫侃不得不自己掏腰包。我當時心裏咚地一響,隱隱有
些疼痛。他一個普通的離休幹部能有多少錢呢?為什麼對文學如此虔誠而又癡迷呢?為什麼對培養本地作者的活動這樣熱心甚至甘願作出犧牲呢?我被他這顆金子般的心所感動。在王店那家餐館喝酒時,和他談起當下唯經濟主義的價值取向擠兌得文學日益邊緣化的艱難困境時,我們倆忍不住抱頭痛哭。為文學,也為我們的無能。這次筆會後,我認識了孫侃並成為朋友。雖然他個頭不高、言語t不多、口頭和書麵表達能力都不是那種能言善辯、口吐錦繡的角色,但是他待人真誠、辦事踏實、對文學創作特別執著,使人覺得他值得
信賴。斷斷續續的接觸中,對他的生活、工作和創作,也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我覺得他更是一個好的組織者,一個文學作者們敬重的好老師。在為數不多的幾次活動中,他對軍旅生活的留戀和對反映軍旅生活寫作的偏愛,給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孫侃,他是軍隊的兒子。13歲那年,他在村裏和保長的兒子打架,受到欺侮後憤憤不平,步行20多裏到洛陽城,找到解放軍要求參軍報仇。當時入伍的動機,就是這麼簡單而又樸素。於是在1948年,孫侃作為洛陽解放以後年齡最小的一個參軍者,成為一名司號員。從此,他便與軍隊結緣。1954年,開始文學創作,ro月份在《戰士生活》雜誌發表處女作並獲國慶征文三等獎,12月號《解放軍文藝》上又發表短篇小說《像片》,與著名軍旅作家王願堅的短篇小說《黨費》同期發表,列為連隊閱讀要目。孫侃以此為起點,圍繞軍旅生活,幾十年來勤奮寫作,發表了二百多萬字的文章,不斷地超越自己,奉獻社會回報軍隊。這裏,有一個容易忽略而又值得思索的問題,孫侃拿起筆來進行文學創作時,他僅僅隻有小學三年級的學曆。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這,不是奇跡又是什麼?
他是1956年轉業到《武漢公安報》工作的,又當編輯,又做記者,主要編副刊‘訟安文公,為提高文化、磨練文字帶來很多好處。可惜好景不長,1957年反右後,下放到農村勞動,耽誤了在文學青春期的生長發育。後來,在公安局一直工作到文革時期。1970年來到當陽,1980年經著名詩人劉不朽先生提攜和攝影家董樂義的介紹,調到當陽市文化館。五年後,在當陽市政協擔任副科長、科長、文史委員會主任。1994年被推舉為當陽市作協主席。19%年離休,全身心投入作協的組織工作。2003年被評為湖北省作協先進工作者·回首來·,,護路,那是一條彎彎曲曲的人生路,一部磕磕絆絆的成長史,其中,有多
少艱難時世的辛酸故事,又有多少崢嶸歲月的動人歌聲啊!
如今,孫侃的這部即將由珠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散文自選集《上甘嶺戰役親曆記》就擺在我的案頭。翻閱書稿,心潮起伏,眼前總是浮現出孫侃的形象。全書五輯,有三分之二的篇幅是軍旅生涯的實錄,另三分之一是旅遊散文和親情散文。你可以把它當作人生片段的傳記,深根紮在軍旅的傳記。也可以把它當作人生釋站的歌聲,歲月滄桑變幻的歌聲。讀進去,情感就滲透了,思緒就遙遠了。那些樸實無華的文字,就成路標和風景。
在親曆上甘嶺戰役中,孫侃眼裏看到的,不僅有激烈的硝煙炮火,而且還有誌願軍戰士在坑道兩旁,用樹枝紮起的籬笆,圍地栽種的小白菜和移栽的野菊花、金達萊。愛與恨、美與醜,於細微處見精神。戰爭與和平,異鄉與家園,於對比中凸現主題。這是孫侃有別於一般寫戰爭散文的獨特之處。由於孫侃兩代單傳,在上甘嶺戰役最激烈危險的時刻,部隊首長以需要住學的名義把它留在司令部。半個世紀後,他回憶當年情景,才明白首長的良苦用心。孫侃從這裏發現了人性的閃光點,在他筆下的軍人,富有血脈湧動的人情味。人們熟知的那個上甘嶺戰役中的女衛生員,她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孫侃告訴我們,她不僅生性活潑、愛唱愛跳,而且非常勇敢、非常具有母性情懷。為了救護一個被燃燒彈燒傷全身的戰士,女衛生員先將飯嚼爛,再喂到傷員口裏,一連幾天,終於挽救了戰士的生命。還有個腹部受傷的同誌,解不下大小便,女衛生員用嘴吸住導尿管,一口一口將尿吸出來,··…像這樣一些感人肺腑的細節,如同河流裏星星點點的瑪瑙石,閃爍著太陽的光彩和被水衝擊磨洗後的絢麗。
孫侃的旅遊散文和親情散文也寫得相當真摯和樸實。從他的散文中看不出任何技巧,心裏怎麼想就怎麼寫,怎麼寫得自然就怎麼寫,展現了寫作者嚴肅認真的態度和源於生活的千絲萬縷的聯係。也惟有其如此,孫侃的散文才有他自己的軍人姿態和情感訴求,才有平實飽滿的藝術個性。他的問題在於過分強調紀實而削弱了作品的文學性,在結構、語言和意境上,缺乏委婉細膩的詩意。即使是生活細節,在選擇時也是泥沙俱下,應該更多一些典型而有趣味的精到之處。散文寫千了,就容易枯燥,濕潤了,就風生水動,魅力就顯現出來了。你看那星光落在水裏,水波蕩漾起漣漪,誰沒有浮想聯翩的詩與夢呢?藝無止境,路無盡頭,我們要讀的書,要寫的文章,還有很多很多。所以,我衷心祝願孫侃身健筆健,在未來的日子裏,為讀者奉獻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品。
2006年11月18日於宜昌市格子寨
(作者係中國作協會員,湖北省作協理事,宜昌市作協執行主席)
1952年ro月14日發生在朝鮮戰場上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距今已經40年了。我當時工作在參加這次戰役的首戰師―中國人民誌願軍巧軍(軍長秦基偉)45師(師長崔建功)司令部,有幸目睹了這次重大戰役的始發情景,受到了戰鬥洗禮,其情景如昨。當年許多戰友在對敵作戰中犧牲於朝鮮的山丘林間,我是幸存者,有義務將這段親曆、親見、親聞的曆史記載下來。
我師於1951年3月份入朝參戰,五次戰役後在朝鮮的平安南道下柳洞一帶休整數月,1952年春又開赴上甘嶺前線接防。當時朝鮮停戰談判正在開城的板門店進行著,部隊接防後一直沒有進行什麼大的戰鬥,平時冷槍冷炮和小型的出擊,雖有斬獲,但總覺得不‘冠癮,。我軍從國內解放戰爭到入朝參戰以來,都以打硬仗、打惡仗而聞名,對這些小打小鬧的,指戰員心中都憋著一口氣。10月初,上級首長突然傳達了有關精神,說在開城板門店參加朝鮮停戰談判的所謂聯合國軍方麵的美國代表,近來表現很不老實,狡黯、抵賴反反複複,並於10月9日中止談判,宣布“無限期休會”,叫囂什麼“要用飛機大炮來說諸,。其時,在紐約就要召開聯合國大會,不難估計,美軍是想在戰場上發動一場什麼‘吸勢”,以挽回戰場上的敗局,好在大會上裝點麵子。因此上級首長命令各部隊加強戰備,隨時準備粉碎敵人所發動的任何進攻;敵人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也休想在戰場上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