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陸 遜 來勢洶洶的劉備(1 / 1)

第九章陸 遜 來勢洶洶的劉備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曹丕篡漢稱帝,改元黃初。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四月,劉備在蜀中稱帝。

與此同時,孫權移鎮於鄂,改名武昌。陸遜主張接收剛剛返回荊州的人,以便擴大孫吳政權的影響,孫權認為很有道理,便采用了他的意見。

關羽之死的消息傳進蜀國時,劉備非常氣憤,不聽任何人的勸告,親自率領大軍去征伐東吳,準備報仇雪恥,並奪回荊州。

劉備一邊準備出兵,一邊通知張飛到江州(今四川重慶)會師。

然而,在劉備出兵之前,張飛的部將叛變,殺了張飛投奔東吳。劉備因連續失去兩員猛將都與孫權有關,更加記恨東吳。

魏文帝曹丕見到孫劉聯盟內部開始出現瓦解,非常高興,乘機在中間煽風點火,設法加劇吳蜀之間的矛盾衝突,好坐收漁人之利。

諸葛亮、趙雲等大多數大臣、將領都認為大舉攻吳對蜀非常不利,所以再三勸諫劉備不要出兵攻吳。

可是,劉備當時正在氣頭上,完全聽不進這些意見。

對於孫權來說,在奪取了荊州之後,為了鞏固既得利益,也不希望再加劇吳蜀之間的衝突,曾經兩次派遣使者主動向劉備求和,但是都被劉備斷然拒絕了。

東吳南郡太守諸葛謹(諸葛亮之兄)也曾給劉備寫信,向他陳說其中的利害關係,懇建劉備停止攻吳行動。劉備對於他的勸建同樣置之不理。

此時的劉備報仇心切。蜀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劉備求勝心切,派將軍吳班、陳式率水軍深入夷陵地區,封鎖長江兩岸。二月,他親率諸將自秭歸,經崎嶇山道,進至夷陵一帶,坐鎮猇亭督師。

蜀軍從巫峽至夷陵沿路紮下了幾十個大營,還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率江北諸軍抵抗夷陵以北及江北吳軍,並監視魏軍動向,以防魏軍突襲。

此外,劉備命侍中馬良部進駐武陵郡,策應反吳投蜀的少數民族首領沙摩柯部,達到威脅吳軍側翼的目的。

他要黃權守住江北,防備魏兵;自己率主力沿著長江南岸,翻山越嶺一直進軍到了猇亭。

劉備親率70萬大軍,連勝十多場戰役,大有吞滅東吳的陣勢。沒過幾天,劉備大軍一直打到秭歸。

劉備急於向東進軍。將領黃權勸說到:"東吳人打仗向來非常勇猛,千萬不要小看他們。我們水軍順流而下,前進非常容易,可是退兵就難了。不如我作為先鋒,先在前麵開路,您在後麵接應。這樣做比較穩妥。"

此時,孫權知道講和已經沒有希望了,便與曹魏修盟。曹魏趁勢再次離間孫權和劉備。八月,孫權被封為吳王。

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韓當、徐盛、潘璋、孫桓等部5萬人抵抗蜀軍,派平戎將軍步騭領兵萬人鎮守益陽(今湖南益陽地區),以防止武陵(湘西、黔東、鄂西南)少數民族助蜀。

當4萬蜀軍進攻巫(今四川巫山)、秭歸(今屬湖北)時,東吳將士看到蜀軍步步緊追,都準備和蜀軍大戰一場。可是大都督陸遜卻不同意。

陸遜對眾將士說:"劉備帶領大軍此次東征,士氣旺盛,戰鬥力很強。而且他們占領了上遊的險要地形,我們不容易攻破。如果我們跟他們硬拚,萬一失利,就會損失慘重。目前對我軍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積蓄力量,考慮戰略。等時間長了,蜀軍就會因疲憊而鬆懈下來,到時我們再找機會出擊,這樣勝利的機會比較大。"

陸遜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采取主動後撤,誘敵深入,集中兵力,相機破敵的方略,令部將李異、劉珂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長江東岸)一帶,把數百裏峽穀山地讓給劉備,以使蜀軍戰線伸長,露出破綻。

蜀軍沒有想到這場戰役能夠這麼輕易獲勝,銳氣頓減,卻沒有想到這正是陸遜采取的一個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