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散盡家財,討伐董卓(1 / 2)

第一章 散盡家財,討伐董卓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安徽亳州(古沛國譙縣)人。

東漢末年,漢朝黑暗腐朽到了極點。外戚宦官趁機爭權奪利,大興黨錮之禍。社會生產凋零,經濟出現了大衰退,人民無以為生,發生了黃巾農民大起義。不久,又出現了董卓之亂和繼之興起的各地割據勢力大混戰。

劇烈的社會大動亂、大分裂和大破壞,使得漢末人民陷入了無窮無盡的災難與悲痛之中。

對此,曹操的詩《蒿裏行》是這樣描述的:"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萬遺一,念之斷人腸。"這是多麼淒慘的景象啊!漢末人民悲慘至極,渴望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人民的意誌呼喚著英雄的出現,動蕩的社會迫使英雄的出現。正在這時,渦河之濱出現了一個英雄--曹操。

曹操很小的時候便工於心計,善於謀略。《曹瞞傳》中記載,曹操小時候很煩叔父常常在他的父親麵前反映他的行為惡劣。可是,他卻不便去直接頂撞叔父,也不便向父親申辯,因為叔父反映的情況屬實,於是曹操想了一個計策,使父親對叔父喪失了信心。

一日,曹操正在打鬧,叔父來了,曹操馬上跌倒在地,口吐白沫。叔父驚慌地上前詢問,曹操呻吟著說:"中了惡風!"

叔父跑去向他的父親報告。等他的父親趕來的時候,曹操卻顯得什麼病都沒有,曹操委屈地對父親說:"我沒有中風,因為叔父不喜歡我,因此他才跑到您那裏胡說!"從此,曹操的父親再也不相信弟弟的話了,曹操因此非常得意。可見,小時候的曹操不但聰敏並且非常狡黠。

名士喬玄等驚歎曹操的才能,喬玄曾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曹操20歲就被州裏舉薦為孝廉,接著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京都的保安官員)。曹操從政之初,就表現出不畏豪強、整治弊端的膽魄和才能。靈帝寵幸的太監蹇碩的叔父違反了禁令持刀夜行,曹操立即"棒殺之",從此"京師斂跡,莫敢犯者"。

隨著曹操政治影響的不斷擴大,當時激烈爭鬥的各派政治力量漸漸籠絡起曹操來。如,冀州刺史王芬等想"連結豪傑,謀廢靈帝",拉曹操盟。董卓進京,擅自廢立皇帝,也想拉攏曹操,命曹操當驍騎校尉。曹操覺得"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還鄉裏"。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青年曹操顯示出高屋建瓴、把握大局的卓越政治才能。

公元184年,漢軍鎮壓潁川黃巾軍起義,曹操初次受到了戰爭的磨練。公元189年,征討董卓之亂,曹操發動曹家和夏侯家(曹操的父親曹嵩原本是夏侯氏的兒子)的幾個兄弟和侄子等族內英傑作為骨幹力量,"散家財、合義兵",加入了以袁紹為盟主的討董卓聯軍。麵對董卓大軍,袁紹和袁術等士族軍閥盡管擁兵十多萬,可是卻各懷鬼胎,未敢交鋒,不思進取。隻有曹操奮起抵擋,準確地分析形勢,鼓舞士氣。曹操親率幾千士兵,勇敢地向董卓大軍發起了進攻。因為孤軍無援,打了一個大敗仗,曹操也中箭負傷。曹操因此也更加聲名顯赫。

公元192年,曹軍攻克兗州,擊敗了青州黃巾軍,"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萬餘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從此形成了一支獨立的軍事力量。

接著曹操又作出"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軍資"的高明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