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魅力女人的最佳心態
幫助他人而不在乎你所幫的人會給你什麼樣的報答,隻是真心實意地去做你所能做到的將是件快樂的事情。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了,你就會感到這一切對於你心靈的回報——一種和平、寧靜、溫暖的感覺。
悄悄地為他人做點好事
許多人在為他人做好事、行方便的時候,總會順便告訴對方自己對別的人也很好,心裏悄悄地企盼著對方對自己有所肯定。
我們要求自己健全人格,希望自己成為某種有思想的人,所以我們加強自身修養,經常做些好事,對別人施以仁愛。這樣做可以提高自我意識,認識到自己善良的品質和積極的自我價值感。
我們為他人做好事的行為本質上是很好的,但是記住:我們隻是為了通過自己善良的行動為他人創造美好生活,而不是為了讓別人知道“我有恩於你”。實際上,你做好事的同時,你善良的本性已經使你感覺愉快——你仁愛的意義即在於此,所以千萬別圖回報。
既然要付出,就單純地付出,不要圖回報,這就是為什麼要提倡“悄悄地為他人做點好事”的初衷。別人的感激與表揚並不是你最需要的,你真正得到的有意義的回報是你無私奉獻的熱情——隻要你有了這種熱情,你的生活就更加美好,更加愜意起來。所以,下次你為別人做好事的時候,不要聲張——你的心情坦然了,你就能體會到奉獻的樂趣。這是一種跟你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處世方式,它不僅會帶給你快樂,而且做起來也是那樣輕而易舉。
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無論我們是有意或是無意的,我們總是想從別人那裏得到點什麼,尤其是當我們為別人做了點什麼的時候。比方說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住在同一間寢室的人
常說:“既然我打掃了洗手間,那麼她就應該將廚房清理一下”,或是鄰居之間“我上周幫他們家照顧了一下午孩子,這次總該他們幫我了吧”。而每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都認為我們所付出的已遠遠超過所得到的回報。
實際上,一個真正有智慧、內心充滿平和寧靜的人,每當他為別人製造方便的時候,他往往隻想到要去做,而做了之後他就更會感到靈魂中的快樂。正如同適當地做一些運動可以使人身心都得到放鬆一樣,你所做的這些愛心行動也可以使你在情感上得到同等程度的愉悅,你感覺上的回報就是你意識到你做了這些“小小的”好事。
如果你感到替別人做了什麼而得不到任何回報,那麼導致你心理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隱藏在你內心的互惠主義,它幹擾你內心的平靜,它使你老是在想:我想要什麼,我需要什麼,我應當去索取什麼。如果行善事而有所圖,也許好事會變成壞事。有一位美國青年,曾從深井中救出一個小女孩,得到女孩父母的深深感激和眾人的欽佩。不幸的是,從此以後,他無論走到哪裏都希望人們知道他的這一善行。隨著歲月流逝,人們漸漸淡忘了,他卻念念不忘,越來越無法忍受人們如此對待他這樣一個救人英雄,最後不得不選擇了自殺。維吾爾族傳說中最聰明的人阿凡提曾經說過:人家對你做的好事,你要永遠記住;你對人家做的好事,你要立即忘記。或許,這位美國青年若能領會到阿凡提的名言,這個悲劇就能避免。
多在你的生活中試著真心真意地去幫助別人,別讓你自己有意無意就想著“我將得到什麼樣的回報”,你最好漸漸地摒棄這種想法。當這一切完全發自你的意願時,你一定可以體會到幫助他人而不在乎你所幫的人會給你什麼樣的報答,隻是真心實意地去做你所能做到的將是件快樂的事情。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了,你就會感到這一切對於你心靈的回報——一種和平、寧靜、溫暖的感覺。
充分聽取別人的意見
在社交上,有些人不喜歡聽取別人的意見,心目中隻有自己,而且還自以為比別人高明,事事要占上風,好出風頭。由於你這樣的做法,根本沒有給別人留下一點餘地,而采用趾高氣揚而又蠻橫的方法,使別人感到窘迫,無路可走,別人便明智地不想同你一般見識。對有這種壞習慣的人,所有的朋友和同事,肯定沒有一個人向你提供意見和看法,更不敢向你進一步提出忠告。這類人,人們往往不想接近他,並且有時會產生看而生厭的情緒。這類人應當有自知之明,逐漸改變其不良習慣。
你應當明白,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談論的話題十有八九不是學術上的問題,或國與國之間的外交上的原則性問題,而是非標準性的。這樣,你的意見和看法並不一定是正確的,合理的。而別人的意見和看法也不一定是錯誤的,無價值的。有這種毛病的人,即使是你比別人聰明,想從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見解,也不能用這種方法來對待人,何況,平時的交往所說的事情大多是平凡的,不必費心費時作更高的研究和爭辯。我們日常所交談的目的,消遣多於研究,大可不必認真,大家說說笑笑便行。希望你不要自作聰明,對別人不要隨便說教。即使是你的說教有一定的見解,人家也會很不樂意接受。說教應當婉轉,采用征詢的口語說出你的看法、見解,人家才比較容易接受。所以,你不要隨便擺出架勢來教導人家。
在社交上,你的朋友同事幫助你出點子、獻策略,你若不能立刻讚成,起碼你也要表示可以考慮考慮,這種場麵下,是不可馬上提出反駁的。要是你的朋友和你聊天兒,你更應當注意,不可太執拗,這樣很容易把一切有趣的事情變成乏味的了。要是對方真的犯了錯,又一時不肯接受指正、批評或勸告,應往後退一步,不要急於提出來,把時間延長一些,隔幾天之後或更長時間再說。否則,若雙方都很固執己見,不僅沒有取得成效,還會造成僵局,傷害雙方的感情。
而作為你,也應學得謙虛些,不要太過於高傲,要隨時考慮別人的意見,不要做得太固執,應該讓人們都覺得你是一個可以談話的人,這樣做才合乎情理,是很懂得道理的人。
談話的目的是在於知道一下別人對某一件事情的意見和對社會世事的看法,以便增加雙方的了解,增進朋友之間的友誼,使大家都對生活感到興趣,使大家的感情都得到安慰。如果發現與對方的意見、看法不一致,也能從中得到啟發和學習,對方也會感到刺激和滿足。如果聽見別人的意見和看法同你一樣時,你要立刻表示讚同,不要遲疑。不要認為這樣做是為了討好對方,也不要認為這是隨聲附和,因此就不吱聲了。假如不吱聲,反而使人覺得你與對方的意見相反,或者是沒有主見。
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的方法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般人都願意同和自己性格相近的人相處,這是無可非議的。一個人要和所有的人都成為親密朋友,那是不實際的、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們學會和各種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我們就能和更多的人相處得好,工作起來就能相互協調。
那麼,怎樣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呢?
應該看到,既然別人與自己性格不同,他在待人接物方麵,自然有許多方麵與自己不一樣。當我們看到了別人與自己不同之處後,不要覺得這也不順眼,那也看不慣,更不要討厭和嫌棄別人。
要承認差別。世界上的事物本來就千差萬別,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認識到這一點,看到了不同性格的人,就不會強求別人處處和自己一樣,就可能容忍相互間性格上的差別。
要學會求大同,存小異。性格不同的人,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往往也不同。要學會在不同之中,發現共同之處。比如,你若是一個性格平和的人,你給張三提意見,可能言辭不那麼激烈,語氣也比較委婉。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剛直倔強的人,他給張三提意見,可能單刀直入,語言尖銳,甚至可能轉而批評你,說你給別人提意見轉彎抹角,是鈍刀割肉。這時候,如果你隻看到那個直率的人開展批評的態度和方式跟你不一樣,覺得他太魯莽,太不講情麵,你可能就會感到跟他格格不入,合不來。如果你除了看到你們兩人提意見時的方式不同以外,還看到他和你也一樣,也是出於一片好心,真心幫助朋友,這樣,你可能就不會覺得他粗魯無情,而覺得他有難得的古道熱腸,同時也不會計較他對你的批評。我們要是多看別人和自己之間的共同點,就容易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處,還要注意了解別人。人們在相互交往中,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如果對一個人不了解,你和他在感情上就必然有距離。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時代、家庭的環境、所受的教育和經曆遭遇有關。我們在考察一個人的性格的時候,最好也要了解他的性格形成的原因。這樣,你可能就會理解他、體諒他、幫助他,慢慢地你們相互間就會增進了解,甚至還可能成為好朋友。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處,要注意多發現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兩個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由於對比明顯,雙方可能就會很快發現對方的長處和短處。發現了別人的短處之後,正確的態度是給別人指出來,幫助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盡善盡美的,每個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存在缺點,我們對人不能求全責備,誰要尋找沒有缺點的朋友,那他就會沒有朋友。在和自己不同性格的人身上,更要注意多發現別人的長處和優點。比如,急性子的人,要看到慢性子的人考慮問題時可能比較周全,特別在做某種需要耐心的工作時,他就很恰當。慢性子的人,要看到急性子的人做事往往不拖拉,很麻利。這樣,大家不僅能夠和睦相處,相互還會有所補益。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處,胸懷應該寬一些,氣量應該大一些,應該提倡寬容。當然,我們說待人要寬容,不是不講原則。應該尊重別人的興趣和愛好。對別人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要能容得下。這樣,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才容易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