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後記(1 / 2)

第十章 後記

創作《絕望的密室》的過程,是令我極其痛苦的。在近三個月的創作中,我下班之後,回到家吃完晚飯便先要去睡覺,然後在十一點鍾才爬起來寫這部小說,每日堅持到一點多才結束寫作,這麼做完全是為了給這部小說的創作營造出一種黑暗且壓抑的氣氛來。

這段期間我無異於穿過了一條深邃的隧道,久久處於黑暗的“洗禮”中。這使我在穿出這條“隧道”時,完全不能睜開自己的眼睛,因為刺眼的光明已經讓我感到了強烈的不適應。

怎麼形容這部小說呢?我在創作之餘仔細的思考過這個問題,我覺得它就像是一篇超出規定篇幅的高考零分作文,是我對當前中國教育體製的一種無聲的抗議,這件事我早在九年前參加高考時就想做了,隻不過那時沒有那個膽量而已。

我盡量把近些年中一些出現在大學生身上的惡劣事件編排到了故事中去,以便可以引起讀者的共鳴,讓讀者可以和我一起來思考我們國家在教育製度中出現的問題。

中國人天生不愛思考,當下就是例子,在遇到社會上的諸多問題的時候,享受不公平利益的群體興高采烈,越發猖狂,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其他人的死活;利益被侵害的群體看則苦大仇深,但如若事不關己,則隻會在網上找到某個帖子,在上麵留下幾句國罵,頂貼之後便覺得身心愉悅了很多,然後就可以帶著“好心情”去玩魔獸世界或者去看無聊的網絡小說了。這就是我們當下大多數國民的思想現狀,這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精神在當下社會的延續。

我們常常隻會抱怨,卻很少有人去思考要怎樣才能改變這種不公平的現狀。這種思維上的懶惰,意識上的缺失,已經深深地影響到了我們的大學生群體。這個本該最有朝氣,最有想法,最會思考的群體,在當下他們也已經變得像一潭死水一般,難以掀起任何的思想波瀾來了。

當代大學生們悲劇的成為了應試教育的生產線下產出的木偶,他們不想承擔責任,懶得規劃自己的未來,更不懂得如何去愛。他們的命運都被絲線控製著,卻無幾人敢於擺脫這種束縛。即便有了動作,沒有正確的思想引導,某些大學生卻走向了意識的另一個極端,做出了很多背離社會人倫,扭曲人性的事情來。一出出血的悲劇就這樣產生了,這樣的教育體製該有多可怕!

我不能奢望靠我的一部小說,就能改變的了什麼,我想不管我寫不寫這部小說,馬加爵還會有,李啟明、藥家鑫肯定還會出現,這是我們積重難返的教育體製造成的惡果。

但是我想我已經把我最真實的思考,最切身的感受告訴了所有的讀者,特別是那些大學生朋友,我希望謹以本作品可以喚起他們更多的思考來。讓他們可以就現在的教育體製和他們所遇到的問題,多做思考,多做反省,並早日跳出自我意識的困擾。

我想這是我當下唯一能做到的一些事情吧。

再來說說小說的本身,對於這部小說的情節安排,細心的讀者應該不難看出,在整部小說中,一次具體的年、月、日的時間表述都沒有出現。

之所以這麼寫是有我的苦衷的。

我的設計是把近些年來發生在大學生身上的著名的惡性事件都移植到這部小說中來,但這些事件有的是前幾年發生的,有的是近些年發生的,想要把這些故事都彙集在一個舞台上來,勢必會有時間上的差異感,所以我特地回避了時間上的偏差,故意模糊了時間的概念。

但是即便這樣處理,還會有一些問題存在,比如把孫其名設計成知青的孩子是否合適?

有位朋友看完我的文章後尖利的提出:“上一部的《鑒寶》故事中,張敏的電腦用的是vista係統,此係統06年發布,第二部張敏已經實習走了,這證明此案件是06年以後的事情,後麵孫其名是個在校大學生,這證明孫其名是二十多歲,絕對應該是80後,按書中說他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物,說明他現在已經都30了,典型的70後,這不矛盾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