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給中華民族的精神素養注入了全新的要素,精神麵貌為之一新,使中華民族從此以後在世界,不管東方、西方都被刮目相看。

中國人跟過去是不一樣的,跟過去想象的也是不一樣的。明證就是在美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向中朝邊境挺進的時候,我們敢於出兵,而且敢於把美國人從北麵壓到南麵去。這就是用行動證明了毛澤東的那句話——“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做主張,自己來處理”。

我們就是用這樣一個巨大的代價,用這樣一個堅決的行動,奠定了我們的國家地位。從另一個角度說,這是對我們民族精神的再造。

所以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說:“中國人走向民族複興是從跨過鴨綠江那一刻開始的,敢於和世界上最強的國家較量,還能戰而勝之,對於新中國和近代中國人來講,都是極為了不起的事情,是中華民族走向複興的重要心理支撐點。”

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我們的國際地位,另外開拓了我們的國際視野。在紀念這場戰爭時,其實很多文章並沒有提到這一點。

美國人在入朝作戰以前追求的是什麼?要把對手徹底擊倒。“一戰”,讓德國無條件投降;“二戰”,讓日本無條件投降。朝鮮戰爭開始的時候,麥克阿瑟追求的也是這一點,就是讓對手徹底地失敗。但是他麵對中國根本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當然對我們來說也有一種轉換。

當美國提出要對手無條件投降的時候,我們的解放軍作戰也有一個傳統,就是完全、徹底、幹淨、全部地把敵人消滅光。

中美雙方在朝鮮經過較量,達成一種勢均力敵的狀態,出現了有限戰爭的狀態。我覺得這對新中國的領導人建立這種國際視野有很大的幫助。

從朝鮮戰爭來看,它有個非常大的啟示:今天世界,你壓倒我,我壓倒你;你戰勝我,我戰勝你;你把我消滅,我把你消滅,實際上都不可能了。我們怎樣營造一個不同的社會製度、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價值理念、不同的國家利益世界觀,使大家共存、發展、互贏。

所以,朝鮮戰爭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次接觸有限戰爭的概念,它第一次知道軍事手段是有限的。

中國從朝鮮戰爭這場仗裏獲得了很大進步,這場仗是一場政治仗,打到最後是邊界談判,通過談判的形式確定了朝鮮的軍事停火線,確定了各方利益的劃分。我覺得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對我們過去傳統觀念的一種轉換。我們今天采取融入世界的這種方略,加入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包括改革開放等,都能從其中看到朝鮮戰爭帶來的視野觀念上的改變和影響。

當然,朝鮮戰爭還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提示,就是如何建立一支現代化的軍隊,如何由革命戰爭的革命軍隊向新中國現代化軍隊邁進。

但我們絕不單單是學到了軍事,實際上它還給了我們更大的啟示:就是怎樣在一個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和各大國打交道。

我們從朝鮮戰爭中,第一次學到了在各大力量的較量之中縱橫捭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