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雅典古城堡(3 / 3)

帕特農神廟的設計代表了全希臘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從外貌看,它氣宇非凡,光彩照人,細部加工也精細無比。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作了許多創新,事無巨細皆精益求精,由此成為古代建築最偉大的典範之作。而其接近希臘人喜愛的"黃金分割比",也難怪它讓人覺得優美無比。

帕特農神廟為雅典城邦守護神雅典娜而建的祭殿。神廟背西朝東,聳立於3層台階上,玉階巨柱,畫棟鏤簷,遍飾浮雕,蔚為壯觀。整個廟宇由鑿有凹槽的46根大理石柱環繞。潘太裏科大理石色白,相對帕羅斯島上的優質大理石來說略顯粗糙,所以這裏的帕羅斯大理石僅供雕塑使用,光滑和無瑕的質地使它顯得尤為珍貴。

柱間的用大理石砌成的92堵殿牆上,雕刻著栩栩如生的各種神像和珍禽異獸。神廟有兩個主殿:祭殿和女神殿,從神廟前門可進祭殿,踏後門可入女神殿。在東邊的人字牆上的一組浮雕,鐫刻著智慧女神雅典娜從萬神之王宙斯頭裏誕生的生動圖案;在西邊的人字牆上雕繪著雅典娜與海神波塞冬爭當雅典守護神的場麵。

傳說,她和海神波塞冬爭奪這座城市。宙斯決定:誰能給人類一件有用的東西,城就歸誰。波塞冬用他的三叉戟敲了一下這個城的岩石,一匹戰馬破石而出,這是戰爭的象征;雅典娜則用她的長予敲了一下岩石,岩石上長出一株油橄欖樹,這被人們認為是和平的象征。結果,這座城歸了雅典娜,從此她便成為雅典的守護神。希臘首都雅典就是以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

祭殿的外麵的腰線上鏤著雅典娜節日的遊行盛況:有歡快的青年、美麗的少女、撥琴的樂師、獻祭的動物和主事的祭司。在帕特農神廟裏,原來還供奉著一尊高達12米的雅典娜女神的雕像。神像設計靈巧,可以搬動或轉移隱蔽。形象是這樣的;她站立著,長予靠在肩上,盾牌放在身邊,右手托著一個黃金和象牙雕的勝利之神;黃金製造的頭盔、胸甲、袍服色澤華貴沉穩,象牙雕刻的臉孔、手腳、臂膀顯出柔和的色調,寶石鑲嵌的眼睛炯炯發亮......

可雕塑家在作品完成之後,將之交到了當時最傑出的畫家手中,因為他認為"畫家的最後筆觸能給神像增添宗教色彩"。這座由古希臘最偉大的雕刻家菲迪亞斯精製作的藝術珍品,在146年被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擄走,在海上失落了。現在人們隻能根據古羅馬時代的小型仿製品約略想象她的英姿。

帕特農神廟幾經天災人禍,曆盡人間滄桑。393年它被改作基督教堂。在土耳其統治時期,它又成了伊斯蘭的寺院。1687年威尼斯軍隊炮轟城堡,引爆了土耳其人堆放在神廟裏的炸藥,把廟頂和殿牆全部炸塌。

19世紀初,英國駐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埃爾金,雇用工匠,把表現雅典娜勳業的巨型大理石浮雕群像劫走。這批稀世之珍,有些在鋸鑿過程中破碎損毀,有些因航海遇難而沉入海底,幸存的至今仍陳列在英法等國的博物館裏。19世紀下半葉,曾對神廟進行過部分修複,但已無法恢複原貌,現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殼。

神廟的內部,既遵循多利亞柱式的慣例,安排得很簡單,又主題突出,莊重宏偉。與一般神廟相同,殿堂均分為前後兩間,前廳安置神像,後庫存放祭品和財物。帕特農神廟的前廳安置著菲迪亞斯製作的黃金象牙雕的雅典娜巨像,高達12米。為配合這尊巨像,前廳用兩層多利亞的柱列圍繞巨像的左右和後方。上承屋頂,旁開空廊,更襯托出巨像的高大,而它們的簷部也大大簡化,隻有額枋而沒有三隴板和間板。像之前方直到大門為一片空白,不置任何雜物,卻在靠近巨像基座處挖出一個長方形水池,利用池中之水反射從大門而來的陽光,使金光閃爍的巨像更顯富麗堂皇。

和前廳隔開的後庫則是真正的寶庫,用來存放雅典海上同盟各邦交納的貢金。廊前列雕花鐵柵,庫房用四根柱子支撐,不過柱子是愛奧尼亞式而非前廳所用的多利亞式。這一方麵適應了同盟各邦主要屬於愛奧尼亞地區的情況,同時也反映了神廟設計思想的一大特點,即按伯裏克利所宣揚的"雅典是全希臘的學校"的思想,把兩種柱身容於一身。

我們還可以看到,帕特農神廟特別講究"視覺矯正"的加工。它使本來是直線的部分略呈曲線或內傾,因而看起來更有彈力,更覺生動。這種視覺矯正以前在多利亞柱式中就已經注意到了,比如柱身的減殺就是如此。

在帕特農神廟中,這種矯正發揮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據研究,這類矯正多達10處之多。比如,此廟四邊基石的直線就略作矯正,中央比兩端略高,看起來反而更接近直線,避免了純粹直線所帶來的生硬和呆板。相應地,簷部也作了細微調整。在柱子的排列上,也並非全都垂直並列,東西兩麵各8根柱子中,隻有中央兩根真正垂直於地麵,其餘都向中央略微傾斜;邊角的柱子與鄰近的柱子之間的距離比中央兩柱子之間的距離要小,柱身也更加粗壯。

在裝飾方麵,本來前廳外圍的柱子都是多利亞式的,但簷壁卻不用三隴板與間板,而是用一條愛奧尼亞式的裝飾帶,以浮雕表現雅典人民慶祝大雅典娜節的盛況。這條浮雕帶從門廊延伸到南北兩麵牆上,繞行一周,連為一體。總長160米,人物超過500個。它第一次在神廟主要浮雕上直接表現雅典公民群眾和現實社會活動,其構思之大膽也是空前的,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在希波戰爭後的進一步發展。

帕特農神廟在古典建築藝術中之所以成為典範,不僅僅在於它的建築,更重要的是其雕刻。神廟浮雕的精美和豐富毫不亞於其雕像。那條長達160米的浮雕帶一氣嗬成,氣韻生動,人物動作完美,曆來被認為是希臘浮雕的傑作。

它以表現大雅典娜節遊行慶祝活動為主題,第一次把普通公民的形象堂而皇之地列於廟堂之上。這種每隔4年舉行一次的大遊行從雅典西邊的狄甫隆城區開始,然後經過陶區,穿過市場,最後登上古城堡。遊行的核心內容就是把雅典少年精心編織的一件新袍獻給雅典娜。

藝術家把160米長的浮雕正好用來表現從遊行開始到獻袍的全過程。起點在廟西南角上,這兒表現公民群眾準備跨鞍上馬,然後在長長的南牆和北牆上表現公民遊行隊伍,其中以騎在馬上的青年公民為主。在南北兩牆東端轉角處,遊行隊伍開始接近神廟入口,意味著人們已經到達了終點,神聖的古城堡,浮雕的內容也由歡呼雀躍而轉變為莊重肅靜,邁著輕緩步伐的少年們逐漸走向古城堡中心。浮雕的終點直接位於神廟的大門,此處特別安排了坐在椅子上觀看遊行的諸位天神,意味著眾神都應邀前來與雅典人同慶佳節。

在現存的浮雕中,仍然可以看出浮雕的鬼斧神工之處。特別是雅典青年騎馬遊行的大段浮雕,無論是昂首前奔的駿馬還是執韁坐鞍的青年,都刻畫得生機盎然。人的體態、馬的運動以及飄揚的衣襟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激烈運動和興高采烈之中又飽含著端莊典雅之美。更可貴的是,數以百計的人和馬的形象竟然沒有一個是雷同的。他們在向前行進的態勢中有跳躍、飛奔、暫歇、舉步、備鞍等各種動作,更不必說身形麵容、個性氣質等差異了。整個浮雕有如一首壯麗的交響樂。

相比之下,從容緩步的少女則帶有一種安靜莊重、雍容華貴的古典風韻,後人把它形容為"偉大的單純和靜穆"。少女們或單獨或結伴而行,還有男性長者對她們指引訓示。通過細密如絲線的衣褶,藝術家把原本單調的構圖處理得滿壁生輝,突出了少女們文靜賢淑的風度和堅實健美的體形,有把她們表現得如同圓柱的凹凸紋一般挺直,使浮雕帶從南北兩麵洶湧而來的遊行隊伍由喧囂一轉而為叩拜入殿時的虔誠肅穆。

神廟的92塊間板浮雕,則用神話傳說中希臘人與異族鬥爭並取得勝利的故事作題材,大概是比喻希臘與波斯的那場生死存亡的戰爭。由於間板是四方形的,每塊浮雕一般隻刻一幅廝殺圖景。

除了帕特農神廟外,古城堡的另外兩個小建築規模雖小,卻各有特色。作為古城堡唯一入口的門廳並不強調森嚴,而隻注意形象。

慕名前來雅典古城堡遊覽的各國遊客終年不斷,在旅遊旺季,每天參觀的人數更達一萬多人。

雅典人因古城堡而感到自豪是有道理的,古城堡出色的總體布置和空間構思,加上古城堡建築群精湛的設計和技藝,不正謳歌了作為希臘文化搖籃的雅典古代文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