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塞哥維亞城堡(3 / 3)

比如,日耳曼裔的東羅馬帝國皇帝西奧多希厄斯二世,可以說是這方麵"出類拔萃"的代表性人物。他曾為此精心擇址,把宮殿建在海邊的山頂上,借以眺望周圍的風景和大海的壯觀。

可是,這些貴族的享樂加劇了農民的困苦,也增加了兩者的階級矛盾。即使這對城堡藝術風格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事實仍然有點慘不忍睹。精美的歌德式城堡後麵卻是農奴的血淚。封建主義的藝術,本身就是為統治者服務,建立在勞動人民的痛苦之上。

阿方索常喜歡塞哥維亞城堡,他在位期間多次對城堡以及塞哥維亞了大規模的修建。因為城堡的功用轉變,原本城堡的地下密道係統更被重整一新,成為了複雜的地下係統,而且這些地道四通八達,有些甚至可以直通兩條河流的對岸。

14世紀塞哥維亞卷入了當時西班牙地區貴族的權利爭奪戰中,塞哥維亞城堡也沒能幸免於難,新的貴族占領塞哥維亞城堡後對城堡的城牆和防禦係統進行了加固。但是此時的城堡主要擔負著城市的防禦,城堡之內適宜居住的房間和設施很少,到了特拉斯塔馬爾王朝的君主執政期間,更對城堡的的整體風格進行了改造,塞哥維亞城堡始轉型成為華麗的王族行宮,城堡中的許多房間都被改造,一些走廊也被許多藝術珍品裝飾成為畫廊。

那個時候,碉樓門楣上雕有天主教教皇的紋章,有中世紀城堡必不可少的閘門以及用於守衛士兵休息的警衛室。禦座廳內有石膏雕飾風格的天花板裝飾。鬆果廳因天花板的鬆果裝飾而得名。國王起居室是城堡中保留歌德風格最濃鬱的房間。這些如今都成為城堡引以為傲的亮點。

後來,當菲利普二世迎娶他的第四個妻子--奧地利的安娜的時候,菲利普二世又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不僅為防禦塔樓重新修建了尖頂,而且用板岩對屋頂進行了加固,特別是對主堡的後側的改擴建使得塞哥維亞城堡逐漸成為一座豪華的宮殿。現在的建築多為1862年火災後建的,城堡內還有武器博物館和許多華麗的房間。

1953年,塞哥維亞特別設立了城堡信托基金會主管城堡的維護等事宜,現在城堡中的博物館的管理就由基金會負責。每年塞哥維亞室都會舉辦文化節,包括國際音樂節、古典音樂節、電影音樂節等,這些文化節已經舉辦了很多次,每年吸引了大批的遊客前來。節日期間的部分活動也會在城堡中舉行,有關塞哥維亞城堡的各種故事和傳說也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羅馬的影子":帶有神秘色彩的建築風格城堡的建築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形成兩種有代表性的風格。羅馬式與歌德式,其中羅馬式在英國也被稱為諾曼風格,兩種式樣在時間上是先後的關係,都對今後的建築藝術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羅馬式又稱羅馬風(Romanesque),意思是指"羅馬的影子",流行於11至12世紀的西歐,但是一直到19世紀才得到認同,最初由19世紀法國曆史學家德熱維爾從語言角度來指使用羅馬語係的各國,後來被法國藝術家德科蒙用作表達一種受到古羅馬文化影響的歐洲中世紀早期藝術風格。

羅馬式城堡發展於對城堡的防禦職能最強調的時期,其產生完全是對於之前歐洲長達700年戰亂曆史的總結。城堡的建築風格大都是由古羅馬建築和拜占庭建築哪裏借鑒而來,一方麵是多年的戰亂並沒有條件積累城堡的建築藝術,所以就近沿用了過去的建築技術。另一方麵,古羅馬的防禦性戰爭的方式仍然在被繼續沿用。

羅馬式建築最主要的特征在於他的半圓形和從古羅馬人那裏繼承下來的筒型拱頂。筒拱是這個時期建築的代表,一般都交叉應用於壁柱和封閉拱廊上,既堅固又有藝術性。還有圓形的塔樓,使得塔樓不易被破壞。其他的建築特點有利用狹小的窗戶、半圓形的拱門、低矮的圓屋頂、逐層挑出的門框來做裝飾。

整棟建築由於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種形狀的拱頂而達到一種敦實厚重、均衡安穩、力度飽和的美學效果,狹小的窗口與內部廣大的空間形成強烈的對比,使得城堡內部光線暗淡,進深極深,給人一種神秘幽暗之感。相信對於認識羅馬式城堡那種敦實穩重的人來說,神秘幽深的美應該是記憶猶新的。

英國的情況比較特殊,由於長期受到北歐海盜的騷擾,他們的建築受到北歐建築風格的影響。北歐的海盜的船首采用自然彎曲的樹幹。不久,這種形式被運用到建築上,出現了英格蘭及北歐特有的木柱與屋頂相連的建築形式,這形成了英國自己的羅馬式建築風格,叫做"諾曼風格"。

"諾曼風格"其實也是羅馬風的一種。羅馬式建築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在向著更高更大的方向發展。但是筒拱十分笨重,需要巨大的牆體與扶壁。這就製約了城堡向高、大的追求。而這些原因還促使了後來歌德式建築的誕生。

歌德式(Gothic)把城堡的建築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12世紀以後的中世紀天空,被這些筆直的輪廓線勾勒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從彩色鑲嵌玻璃窗中投射過來的美麗陽光,又讓人恍如隔世,如夢如幻。

與羅馬式正相反,羅馬式建築是世俗建築影響宗教建築,而歌德式卻是宗教建築影響世俗建築。這與中世紀的生活困苦不堪,人們把希望寄托給縹緲的宗教有關。當時人們對宗教的虔誠到了難以想象的地步,巴黎聖母院就是靠貧弱的老年婦女辛苦掙得的分文毫厘積攢起來建造的。

1140年,第一座歌德式建築出現在法國,由聖丹尼修道院的以院長絮熱爾將一座修道院改建而成,是一座教堂。改建的初衷,是想讓教堂建築能夠體現光、數、高這三個理想。聖丹尼教堂一經建成,引起轟動,馬上這種建築風格就在歐洲大地上流傳。

這個教堂修建後25年,每一個曾派人出席過典禮的教區,都矗立起了一座通向天國的歌德式教堂。歌德式建築風格對城堡的影響在時間上要比對教堂的影響晚上大約一個世紀,完全是時代變遷的結果。

一般認為,歌德式這個詞是由16世紀的偉大畫家拉斐爾先提出來得,特指文藝複興以前北歐和中歐的建築,這個詞充滿貶義,甚至和"野蠻"是同義詞。後來藝術史家喬治·瓦薩裏進而把介於歐洲古代與文藝複興之間的所有藝術都貶稱為歌德式,以突出文藝複興是對古典文化的改革,但是這種稱法未免有些過於極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