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質疑“朝三暮四”(1 / 1)

第一章 ►

激勵機製的心理學解構

2 300多年前的哲人亞裏士多德在他的名著《政治學》中寫道,“從本質上講,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如果你不反對這種說法,願意讓自己重歸動物的行列(哪怕是暫時的),那麼,就讓我們這本以“激勵”為主題的書從動物開始吧。

畢竟,人類的曆史就是從猴子開始的,盡管這種說法也被很多人質疑,但達爾文提出的這一論斷至今尚未有人能夠以科學的方式推翻。

人類自從成為地球的新主宰之後,其實頗有些“忘本”,對於曾經與自己有著共同進化之源的動物們抱有極大的偏見。人類在不知不覺間將自己從動物的群體中區別開來,以顯示自己的聰明絕倫,獨一無二。

這種偏見,我們可以從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中得到有力的驗證。


1.1 質疑“朝三暮四”

《莊子·齊物論》裏記載,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狙公,他在家中的院子裏養了許多獼猴。狙公能夠和他的猴子們親密地交流,互通心意。

狙公每天早晚都分給每隻猴子四顆橡實。幾年之後,狙公的經濟越來越不寬裕了,而猴子的數量卻越來越多,所以,狙公就想減少橡實的供應數量,把每天的橡實由八顆改為七顆。於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橡實,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橡實,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不能接受早上少了一顆橡實,於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亂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願意似的。

狙公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麼,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橡實已經由三顆變成四顆,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這就是“朝三暮四”這個成語的出處。在這個故事裏,猴子們是一群很容易被糊弄的“笨蛋”,狙公隻是簡單地改變了一下所分發橡實數量的先後次序,就讓猴子們上當受騙了。

但是,猴子真的如此蠢笨,可以被人類玩弄於股掌之上嗎?

事實上,我們必須質疑“朝三暮四”!這是人類對自己的進化之源——猴子的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而這種偏見不僅僅存在於中國人的觀念中,在西方國家的人群中也是普遍地存在。比如,百事公司的前iddot;皮爾森(Andy Pearson)曾經被稱作是全美國最難伺候的老板。他的員工經常會聽到“即使是滿屋子的猴子,也會幹得比這個強”等諸如此類的話語。顯然,在皮爾森的潛意識中,猴子也是遠遠不如人的。

猴子在總體智力上不如人類當然是不爭的事實,否則,除了腦容量冠絕所有動物但在體力、速度、耐力等諸多方麵都不如其他動物的人類也不可能成為地球的主宰。但是,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要輕易就低估猴子以及其他的動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