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和珅與劉墉 兩次交鋒
和珅善於揣摩乾隆皇帝的心意,因此備受恩寵,大肆貪汙受賄;劉墉卻剛正不阿,不畏貴戚,嚴懲貪官。
1.不同的官路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山東省人,大學士劉統勳之子。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劉墉考中進士,一年後散館,被授予編修,他開始進入了仕途。
其後,劉墉曆任廣西鄉試考官、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府知府、冀寧道台、江寧府知府、江西鹽驛道、陝西按察使等職。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朝廷感念其父劉統勳多年的功勞,授予劉墉內閣學士,讓其任職南書房,還擔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
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劉墉改任湖南巡撫,後遷為都察院左都禦史,充任三通館總裁。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劉墉奉調入京,正趕上和珅受寵於乾隆。和珅擅弄威權,大肆排斥異己。劉墉見他深受恩寵,權勢正盛,於是隻好以靜默自守,等機會打擊他。
和珅,原名善保,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二甲喇人。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年僅二十三歲的和珅被任命為皇帝身邊的三等侍衛,相當於正五品官銜。在皇帝出巡的時候,和珅隨駕護衛,隨時聽從乾隆的吩咐。
這個差事為和珅提供了一個能經常接觸乾隆的良機,可以說是和珅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此後,聰明決斷、頗有些才能的和珅不斷迎合、諂媚乾隆皇帝,贏得了乾隆的歡心與寵信,從而在十分短的時間內,由一名侍衛攀升到了朝廷的最高層,成為了乾隆身邊的寵臣。
2.國泰貪汙案
劉墉入京以後,大學士阿桂、大將軍福康安、江南道監察禦史錢灃等人先後上疏乾隆皇帝,一致彈劾山東巡撫國泰以向皇上納貢的名義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使得下屬州縣的倉庫出現了嚴重的虧空。
乾隆見狀,連下詔派遣尚書和珅、左都禦史劉墉、工部右侍郎諾穆親為欽差大臣前往山東,"秉公據實查辦"國泰貪汙案。
國泰,滿洲鑲白旗人,姓富察氏。國泰和和珅交往非常密切。因此,當和珅得到要查辦國泰的消息後即刻派人通風報信,使得國泰有了填補虧空的時間。
在趕赴山東的途中,和珅一麵拖延時間,一麵以言辭威脅錢灃,讓他不要認真調查。但是,錢灃不為所動。
到達山東後,眾人開始盤查倉庫。和珅命令差役查看了幾十封銀,數量與冊籍所記載相符合。和珅便下令要返回住處,表示已經清查完畢,沒有虧空。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劉墉指示錢灃先將倉庫封存,和珅表示同意。封庫以後,一行人員就回去了。
原來,劉墉早已發現了抽查的銀子、四品官的暖帽數量不等,銀子成色也不對,心知其中一定有詐,因此建議封存倉庫。
錢灃按照劉墉的指示,立刻明察暗訪,最後得知原來是國泰勒借商人的銀子,冒充官銀放在了倉庫中。錢灃於是派人四處宣告,假如被借銀存入庫中的商人,不將銀數報告給官府,請求歸還,官府便會將銀兩全部沒收。
次日,眾人再打開庫門,發現銀兩成色與每錠銀的數量的確不對。此時,商人們紛紛稟報銀子被借的緣故與數量,請求領回銀兩。一下子,山東虧空數萬兩官銀的真相暴露無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