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每一件茶器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不會像現在很多批量化生產的作坊那樣用涼水來浸泡造成開片。這樣的工藝,實際上已經剝奪了茶器在以後的時光裏,繼續生長、變化的可能。它的一切都已被預設,不再有超出預期的歡喜。
可以說我們創作“不惑”的快樂,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這裏——每一件作品都獨一無二,都不可預料,都是命運之手的眷顧。
青釉,在燒製時,容易出現黑斑和針孔,成功率在30%左右。金屬釉,成功率相對高些。所以,最大的成本問題,可能出在折損上。
每一隻絕美的茶器的背後,都是被我們遺棄的更多的殘次品。
許多人說,我們的茶器很美,茶器上有禪的影子。
美是對的。但理想的茶器更應該是實用的。
我們因為是工業設計出身,所以在設計茶具的時候,就更加注重功能性。
我們的鐵釉茶壺,壺身九十度倒茶時,隻要手勢得當,蓋子一般不會掉下來。壺身略微往回收一點,壺嘴流出的茶水就會幹脆地止住,十分順手。
茶具的大小,我們也調整過很多次。杯子,最早做得器型很大,後來發現一壺茶出來,可能兩杯、三杯就沒了,所以把它調小了。
一切,都要以實用為前提。
還有,日本人的茶壺,壺內蜂窩狀的濾網孔會做得比較小。這是因為他們愛喝煎茶,茶葉細小。中國人愛喝綠茶、普洱,茶葉大得多,濾網的孔洞就沒必要那麼小。孔大一點,出水會更順暢。
還有,我們希望能製出不那麼貴的茶器。
市場上不是沒有大師級的作品,但價格高昂。也有廉價的茶具,但品質上會差一些。我們想為那些對品質有一定要求,但是承受不起昂貴價格的人群,做出真正的良美之器。
這一點,也並不是那麼容易。
每一件作品的誕生,從設計、出樣到試用、改稿,周期往往需要很長時間。
比如說,用不同的泥土和釉藥去嚐試做一個新器形,前後往往需要半年以上。
燒製成形後,自己還需要使用兩三個月,觀察器物接下來的成長和變化。
獲得這些經驗後,再重新返回調整設計,才能夠做出既有自己個性、又穩定的器物來。
因為我們對於每一個細節,都是苛求的。
更因為我們知道,每一件茶器,將會伴隨使用者更長的時間。
器物陪伴人的時間越長,它就會攜帶更多的溫度。最後,器物會反過來對人發生影響。
所以,幾年下來,“不惑”的產品主力並不多。我們做得很慢。但我們一點兒都不著急。
叁
我們都喜歡泡茶,並和朋友們分享茶湯。
泡茶的時候,仿佛整個世界都安靜下來了。
我和汪浩常會沉浸在人與器、人與茶、人與人的交流之中。
一件良美的茶器在手中,它的溫潤,它的沉穩,就像一個熟悉已久的老友一樣讓人覺得安心,覺得自在。
所以,每一件茶器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不會像現在很多批量化生產的作坊那樣用涼水來浸泡造成開片。這樣的工藝,實際上已經剝奪了茶器在以後的時光裏,繼續生長、變化的可能。它的一切都已被預設,不再有超出預期的歡喜。
可以說我們創作“不惑”的快樂,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這裏——每一件作品都獨一無二,都不可預料,都是命運之手的眷顧。
青釉,在燒製時,容易出現黑斑和針孔,成功率在30%左右。金屬釉,成功率相對高些。所以,最大的成本問題,可能出在折損上。
每一隻絕美的茶器的背後,都是被我們遺棄的更多的殘次品。
許多人說,我們的茶器很美,茶器上有禪的影子。
美是對的。但理想的茶器更應該是實用的。
我們因為是工業設計出身,所以在設計茶具的時候,就更加注重功能性。
我們的鐵釉茶壺,壺身九十度倒茶時,隻要手勢得當,蓋子一般不會掉下來。壺身略微往回收一點,壺嘴流出的茶水就會幹脆地止住,十分順手。
茶具的大小,我們也調整過很多次。杯子,最早做得器型很大,後來發現一壺茶出來,可能兩杯、三杯就沒了,所以把它調小了。
一切,都要以實用為前提。
還有,日本人的茶壺,壺內蜂窩狀的濾網孔會做得比較小。這是因為他們愛喝煎茶,茶葉細小。中國人愛喝綠茶、普洱,茶葉大得多,濾網的孔洞就沒必要那麼小。孔大一點,出水會更順暢。
還有,我們希望能製出不那麼貴的茶器。
市場上不是沒有大師級的作品,但價格高昂。也有廉價的茶具,但品質上會差一些。我們想為那些對品質有一定要求,但是承受不起昂貴價格的人群,做出真正的良美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