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裏館
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竹裏館,是王維在陝西藍田自己的“輞川別墅”裏的一個景區。這座別墅據說是從初唐詩人宋之問那裏得到的,推想是宋之問被貶桂林,後又被賜死於桂林前,離開西安時,為王維所得,得後又擴建,建20處景點,作為王維中年以後半歸隱的居所。聽起來挺奢侈吧。(另有一說,這20處景點是輞川別墅周圍的自然景點。)
王維不僅是著名的詩人,也是中國畫開山立派的人物,通音律,擅草隸。這首詩是《輞川集》中的一首,《輞川集》是他用別墅的20處景區名,與詩人裴迪一同作詩,形成的一個詩集。同時還有《輞川圖》長卷,唐人的臨本現存日本。
《輞川集》的思想情感有憤世、遁世、入禪,我們現在看到的《竹裏館》是入禪的那種感覺。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裏,彈彈琴,唱唱歌,在明月的陪伴下,自得其樂。不知道竹之節和月之潔,是不是也隱喻著作者安靜且從容的生活狀態。
詩中比較刺眼的幾個字,扣問我的心靈,它們是:獨、琴、嘯、知、月。獨是一種孤寂,可以是高處不勝寒,也可以是曲高和寡,人們在追逐前進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到達終點的孤寂,成功的掌聲總是暫時的,懷才不遇總是難熬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何必把自己束之高閣!琴是樂器,過去講琴棋書畫,音樂是一種語言,是一扇窗,會讓人看到更多的風景。我們現在的追逐,似乎多了些功利性的目的,孩子們學音樂在立意上少了些文化的影子。嘯,有說是口哨,我覺得是歌唱。唱歌有音樂的元素,同時也是抒發感情的一種方式,甚至還是健身的一種方法,沒事吼幾嗓子,那叫一個痛快。知是一種了解,遁世不見知而不悔,是聖人的境界,而到達這個境界的途徑必然是從不知到有知,然後不求知。月有陰陽,月是高潔,月寄托了文人墨客太多的情思而渾然不知,隻有千古以來的文人,不斷地累加著對月的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