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成本”(1 / 2)

在所有的情況下,人們要幹成一些事情,至少麵臨著一種機會成本,那就是“閑暇”。魯迅的一句引用率相當高的名言:“所謂天才,就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到讀書上去罷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抓緊時間者,把時間的“密度”提高也,就像把房間裏都擺滿了家具,我們就不再有空間可以行走的道理一樣。功名利祿、成就事業從一定意義上講並不難,有一正常的平均的智力水平和身體條件,都能得到,隻不過要用勤奮、辛勞,也就是用那些喝咖啡的時間去交換罷了,至少,你得一邊讀書(或談買賣,或開會)一邊喝咖啡,而不能坐在露天咖啡座的陽傘下一喝兩個小時,優哉遊哉觀賞路上的行人、天上的飛鳥。要掙錢就要四處跑買賣、趕飯局,看攤一看十幾個小時;要升官就要多花時間搞調查、寫報告、編計劃,四下聯絡感情,八方打探消息;要做成點學問就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搜集資料,完成試驗,一睜眼就想到哪篇文章還沒寫,哪段講義還沒編,恨不得做夢也能做出個搞試驗的新招。於是要麼是整天在外,半夜才歸,要麼是挑燈夜戰,不近人情,星期日不放假,節假日不休息,不陪老婆進商店,不陪孩子逛公園,女友告吹,夫妻吵架,第三者插足。就一般情況而論,上帝由於公平地分配給了每人一段有限的時間而公平地對待我們每一個人,你多得一份功名利祿,不過少得一份輕鬆悠閑罷了。有的人條件特別好,運氣特別好,什麼事都似乎信手拈來:坐在家裏不動,好買賣會自動找上門來;什麼政績也沒有,可陰錯陽差地官運亨通;學問不大,抽了個空子,一個新點子也成名成家。這些情況當然有,但僅是例外,而且其實這樣的人即使發了點財也不會成為巨富,當了大官也不會是偉人,出了名也做不出大學問。靠勤奮不一定成器,靠運氣和小聰明也能成名,但對於一般情況來說,不花點時間和精力是辦不成什麼事的,且不說那努力過程中的種種煎熬。

經濟學中有這麼一種“算法”:把一個人一天的可支配時間(自然時間減去比如說8小時的必要睡眠時間),或一生的可支配時間從自然年齡中減去不能工作的少年和老年期,算作一個總數,然後給出一天工作所能獲得的收入標準,讓你自己去選擇究竟是多幹點活,還是多享受點悠閑。這種算法明確地告訴你:你想多幹成點事,就得少一點閑暇的享受。

我之所以在這裏講了許多關於閑暇的理論,並借閑暇的問題來展開談機會成本的概念,實在是出於我自己對時間有限這一自然的、嚴酷的規律的深切感受。不管別人如何,我反正是個“笨鳥”,隻覺得白日苦短。早上起來,書本擺上,沒讀幾頁,稿紙攤開,沒寫幾行,轉眼已是半夜十一二點,趕緊再“最後衝刺”,突擊一下,已是精神恍惚;上床去睡,早上再睜眼時,總會想到這還沒有做完,那已到了期限,像是一場噩夢;這也想幹,那也承諾,“狗攬八泡屎”,又不願意糊弄事,最後是焦頭爛額,欠下一屁股文債。於是你便沒有時間找朋友聊天聚會,沒有時間打牌下棋,沒有8小時之外,也沒有了星期天。以前夫人拉我出去玩,隻說乘車太擠太費時間,不願費那個勁兒,玩一趟回來太累,信誓旦旦說如果自己有了汽車,一定多玩幾次加以補償。後來真的傾其所有,咬牙買了汽車,一年多了,真正出去玩才隻有兩次,不知以後是否會補上。

在所有的情況下,人們要幹成一些事情,至少麵臨著一種機會成本,那就是“閑暇”。魯迅的一句引用率相當高的名言:“所謂天才,就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到讀書上去罷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抓緊時間者,把時間的“密度”提高也,就像把房間裏都擺滿了家具,我們就不再有空間可以行走的道理一樣。功名利祿、成就事業從一定意義上講並不難,有一正常的平均的智力水平和身體條件,都能得到,隻不過要用勤奮、辛勞,也就是用那些喝咖啡的時間去交換罷了,至少,你得一邊讀書(或談買賣,或開會)一邊喝咖啡,而不能坐在露天咖啡座的陽傘下一喝兩個小時,優哉遊哉觀賞路上的行人、天上的飛鳥。要掙錢就要四處跑買賣、趕飯局,看攤一看十幾個小時;要升官就要多花時間搞調查、寫報告、編計劃,四下聯絡感情,八方打探消息;要做成點學問就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搜集資料,完成試驗,一睜眼就想到哪篇文章還沒寫,哪段講義還沒編,恨不得做夢也能做出個搞試驗的新招。於是要麼是整天在外,半夜才歸,要麼是挑燈夜戰,不近人情,星期日不放假,節假日不休息,不陪老婆進商店,不陪孩子逛公園,女友告吹,夫妻吵架,第三者插足。就一般情況而論,上帝由於公平地分配給了每人一段有限的時間而公平地對待我們每一個人,你多得一份功名利祿,不過少得一份輕鬆悠閑罷了。有的人條件特別好,運氣特別好,什麼事都似乎信手拈來:坐在家裏不動,好買賣會自動找上門來;什麼政績也沒有,可陰錯陽差地官運亨通;學問不大,抽了個空子,一個新點子也成名成家。這些情況當然有,但僅是例外,而且其實這樣的人即使發了點財也不會成為巨富,當了大官也不會是偉人,出了名也做不出大學問。靠勤奮不一定成器,靠運氣和小聰明也能成名,但對於一般情況來說,不花點時間和精力是辦不成什麼事的,且不說那努力過程中的種種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