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一位經濟學家曾經說過,欠發達國家要想發展,最有效的辦法是興辦教育;要想幫助落後地區和貧困家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幫助。教育是消滅貧富差別、發達與落後的最有效的辦法。所以,教育,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講是根本大計,對於一個家庭來講是頭等大事。
為了培育孩子成才,有多少父母給我們演繹出可歌可泣的故事。撿破爛、賣血……有的父母還說:“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在當今中國,子女教育對並不富裕的父母而言,是家庭中的重中之重。
《中國青年報》曾刊登了一篇報道,名為《沉重的愛》。主人公是年僅7歲的小學生,他有一個十分舒適的家,因為他所在的重點學校離家太遠,為了讓兒子有更多的時間讀書,母親辦了病退,在學校不遠的地方租了一間又小又潮的屋子,陪兒子一起讀書。隻有周末,他們一家三口才能團聚。冬天太冷,門窗被堵得嚴嚴實實的,屋子裏除了一張單人床,一張充當課桌的茶幾,做飯的炊具,便全是孩子要讀的各種各樣的書了。每天放學,母親就陪著兒子一起讀書。母親說,他們要在這個小屋子裏苦熬十二年,直到兒子考上名牌大學。
所有的父母在孩子培養上,都付出了巨大的辛苦和代價,可到頭來,卻往往得到不同的結果:有的家庭培養出了令人羨慕的英才,但更多父母的孩子卻是一生平庸。
決定孩子成才的關鍵是什麼?促成孩子成為英才的因素又是什麼呢?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戴維斯教授,曾對近千名成功人士和失敗者進行跟蹤研究,試圖找出個人成功的因素和失敗的根源。
一天,戴維斯教授采訪了一位十分成功的商人,那位商人告訴戴維斯,他之所以能夠在商界取得一些成績,很大的原因是來自小時候媽媽的教育與影響: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三個大小不同的蘋果。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現在,讓我們來作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荒草地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去除草,誰幹得又快又幹淨,誰就能得到它!
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
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裏,你想要什麼好東西要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事過不久,戴維斯教授在監獄裏采訪一個犯人,那位犯人也提到了一個相似的故事:
在我很的小時候,爸爸就去世了,是媽媽把我們三個兄弟拉扯大的。一天,媽媽拿了三根香蕉,準備分給我們吃,但媽媽的條件是讓我們一起幹一些家務。在別的兄弟幹活的時候,我饞得不得了,便悄悄鑽進屋子,把三根香蕉全吃了。之後,還擔心媽媽罵自己。誰知道媽媽知道後,不但沒罵我,還誇我機靈。
從那時起,一種觀念便在我心裏紮根了,即投機取巧是人生的捷徑。從此以後,我麵對人生便總是想投機取巧,結果卻把自己送進了監獄。
戴維斯教授的調查和研究告訴人們: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它們的種子從小就在孩子身上播下了,而在孩子身上播下這些種子的,正是他們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