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讓孩子明白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財富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1 / 1)

第9章 讓孩子明白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財富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藏寶閣:

分利於人,則人我共興。

--李嘉誠

我們的衣食住行哪樣都離不開錢,因此,"君子愛財"無可厚非。但如果戀錢、迷錢、貪錢,乃至不擇手段地聚斂財富,無疑會走向犯罪的深淵。金錢具有兩重性,作為一般等價物,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和財富的象征。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金錢起到一定的進步作用。它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產生並發展起來,成為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特殊商品。正如馬克思所言:"個人如果不脫離這種原始的共同體,就像不剪斷臍帶的嬰兒一樣,永遠不會長大,也永遠得不到發展。"商品、金錢是在人的勞動下創造出來的,它和勞動一起使人類社會有了發展的可能。因此,評價金錢要客觀,不能單單將其視為"萬惡之源"。

然而,我們也不可低估金錢的腐蝕性。《蠢事大全》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某商人請唐伯虎寫對聯,唐伯虎立書一副:"生意如春意,財源似水源"。誰知商人不滿意,希望寫成"看得見、一堆一堆的"。唐伯虎改寫道:"門前生意,好似夏夜蚊子,堆出堆進;櫃裏銅錢,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商人拍手叫絕:"太好了,太好了,正合我意!"

這則笑話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一些人對金錢貪得無厭的庸俗心態。過度追逐金錢,必然滋長占有心理、攀比心理,助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導致欺詐、貪贓、受賄、搶劫等許多犯罪行為。金錢對那些愛錢如命、貪得無厭的人來說,就像魔鬼一樣,使其迷心竅、失去理智,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

世上有很多比錢更寶貴的東西,比如崇高的理想、優良的品質、高尚的道德、無私的親情等等。正如一位知名國際問題專家所言:

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可以買到藥品,但買不到健康;可以買到珠寶,但買不到美麗;可以買到夥伴,但買不到朋友;可以買到虛名,但買不到實學;可以買到權力,但買不到威望;可以買到"小人的心",但買不到"君子的誌 "。

金錢猶如一麵鏡子,幹淨的人照出潔白無瑕,汙濁的人照出醜陋嘴臉。對於金錢,培根強調"應當用正當的手段去謀求",靠"卑劣手段得來的財富卻是肮髒的"。如果以有錢為樂、以享受為人生追求,必然會貪不義之財,聚斂越多越是罪過。

"君子愛財",是以"取之有道"為基礎的,愛財而取之無道,就是不義之財了。不義之財的種類有很多,貪汙受賄、坑蒙拐騙等等,都是驚險動作。既然驚險,就不可能神經放鬆,以平常心態去對待財富。所以,這樣的人往往無法體會生活的美好。

一個人掙錢的方式往往影響著他的消費習慣,不義之財既然來得不正當,往往就會導致不正常的消費。過去中國人到美國,大多是為了"淘金",現在到美國的許多中國人,卻是為了消費。有一篇報道說: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西海岸許多地方的房價之所以一漲再漲,與太多中國人在這裏購房有關。這些中國人出手闊綽,許多在美國人眼裏都是豪宅的房產,這些人眼睛都不眨一下,現金交易,一次付清,看得美國人目瞪口呆。

很多人由於沒有正確的金錢觀,貪圖享樂,拚命斂取不義之財,最後為之付出慘痛的代價。其實,金錢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隻要正確地對待它,就不會落入萬丈深淵。

倘若我們能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賺錢和消費就會變成非常快樂、充實的事情。

有人說,人生的最終目的不是金錢,而是快樂。

"今天,不論是城裏還是鄉下的年輕人,大都已經懂得,人活著,能不能活得快樂,客觀環境固然重要,但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自己。學會樂觀並快樂地活著,會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會延長壽命,會使人的生命過程顯得更有意義。也正是因此,許多年輕人都讚成這個口號:學會快樂!"

這是作家周大新對快樂生活的理解。

賺錢的最高境界是快樂地賺錢,雖然很多時候,魚和熊掌不可得兼,但這絲毫不會動搖我們為之而努力的決心。

專家建議:金錢本身沒有善惡對錯之分

有人說,金錢是"萬惡之源",它會蒙蔽人的眼睛,帶來貪婪和欺騙。這種說法沒錯,金錢在某種程度是會帶來禍害,但這不是絕對的。金錢本身沒有善惡對錯之分,關鍵看人如何對待它。隻有當金錢誘使人們貪圖享樂、不思進取時,它才是一種有害之物。有創造財富的意識而不貪財,才是應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