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席地談先秦 血染的禪讓 儒生的迷夢——818“禪讓製”
作者簡介:
天際孤鴻,生於80後,卒年未知。浙江烏鎮人。現寓居京城,猶如天際孤鴻,寂寥兮,逍遙兮。
從小喜歡曆史,愛玩文字,本世紀初起求學於北京。畢業後開始北漂,做了塵世間一個迷途小白領。主要著作有《東周列國那鍋粥》係列。譯著有《吸血鬼獵人D》係列之《聖魔遍曆》
如果現在有道問題,“禪讓”兩個字是褒義還是貶義?
最大比例的回答肯定是“褒義”。
產生這種固有觀念的原因就是先人描述的“禪讓製”,堯舜禹三代聖人,居高位不徇私情,老大的位子不留給富二代。真可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君之大者擇賢禪位。如此一看,“禪讓”的確大公無私,偉大光明正確,十分值得讚美,比起後世傳位中非暴力不倒台的“世襲罔替”,起碼民主了千倍萬倍。
感歎之餘,忒可惜了。
為什麼這種好事情隻在古代?而且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代?連小孩子都知道,要說起“很久很久以前”,這是童話故事的不二開頭語。
“禪讓”又何嚐不是一個美麗的童話呢?
男人偶像的韋小寶說的“鳥生魚湯”,他隻說對了一個字,這個字就是“湯”,商朝開國之“商湯”的“湯”。可憐堯舜禹三代聖人竟然成了“鳥生魚”三個毫無敬意的怪字。05年06年的時候,國際上爆發了著名的“丹麥漫畫風波”。一小撮不明真相的伊斯蘭教者在反動份子的煽動下,通過暴力非暴力的手段抵製抗議丹麥報紙上諷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12幅漫畫,事態升級,死亡恐嚇、恐怖威脅紛至遝來,星火燎原,愈演愈烈。
偉大的穆罕默德對於伊斯蘭教人就像“堯舜禹”之於中國的某些人一樣,不容侵犯。
那某些人就是儒教中人。
儒家強調“民為貴,君為輕”的仁政思想,連國家最高權力都可以讓來讓去的堯舜禹三大聖簡直就是完美的案例。不用他們這三個代表簡直都對不起人家。
據說秦始皇有過“焚書坑儒”的暴行,確信漢武帝有過“獨尊儒術”的宣言。這兩個事件對於儒教而來簡直是天上地下,死去活來的痛苦歡喜走了一遭。
秦始皇為什麼要滅儒?
因為儒提倡“民貴君輕”。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曆史的動力。堯舜禹仨聖人都隻是“帝”,你一個西秦暴發戶,竟然敢自認對人類的發展事業要蓋過三皇五帝?自命為“皇帝”,還是NO.1。堯舜禹搞禪讓,你嬴政行麼?
嬴領導一聽,當然不樂意了。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就是中國曆史到目前為止最好的時代。咱們秦朝有鐵器耕作,五帝時代有嗎?農民種田多累,你知道不?現在有電腦作業,古代有嗎?工人勞動有多苦,你知道不?一堆憤青!要是屁民為貴,那我嬴政豈不是成了人民公仆了。
不行!
絕對不行!
殺!
於是,嘴碎的儒生封殺的封殺、坑殺的坑殺。
漢武帝為什麼要尊儒?
因為儒教主張“入世”。大家不要做宅男宅女了,告別宅居動物的時代,好好享受生活,多多努力勞動吧。漢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靠的是黃老學術.政府的對政府,市場的歸市場,不該管的不管,該管的也看著管。如同互聯網剛剛興起之時,你愛注冊域名注冊域名,你愛建個人網站建個人網站,你愛用BT用BT,反正,你愛咋地愛咋地。說性可以,隻要別說政治。可是,發展了幾年,林子大了,砍樹的自然就來了。人類的斧鑿痕跡必然代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為了漢朝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幸福,漢武帝必然會用提倡社會力的儒教代替向往自然力的道家。
可是,儒家倡導的畢竟是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怎麼辦?
從始皇帝到漢武帝,正式出版的“皇帝”版本有秦始皇、秦二世、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所以,漢武帝就是第七代大BOSS。薑是越老越辣,BOSS越往後越強。
漢武帝尊的儒早不是孔孟夫子創立的原教旨儒學了。提倡入世的儒者自然知道”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句話,要做漢朝國家公務員,自然要先讓大漢國家領導滿意。
這時,漢初大儒董仲舒一閉眼一睜眼,想明白了。
儒學新思維應運而生。董老師改革儒教,其中有一劑高純度強心劑——“天人感應”。
東土的“天人感應”其實就是西方“君權神授”。漢武帝當然滿意。什麼“民為貴”,什麼“君為輕”,統統點頭同意。No problem。民再貴,君再輕,哥們還是老大。沒轍,上天的安排。如此一來,做一個永遠不倒台的人民公仆,又能虧哪去了?
就這樣,領導滿意,儒生開心,儒學自此成了官方哲學。一心倡導“民上君下”的儒家竟然能成為漢武帝以及後世君王加強中央集權專製的不朽利器,這不光孔孟倆夫子要氣死,連秦始皇都會在神話的天宮中留下悔恨的淚水。
Anyway,疑問來了,倡導“禪讓”的儒家怎麼會自甘墮落到“天人感應”呢?
邏輯上,這種問題隻可能有三個答案。
1、儒家壓根自己都不信什麼“禪讓”;
2、宅居動物入世之後,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於是放棄了崇高偉大的曆史使命,不再妄圖恢複三聖的往事;
3、理想主義的憤青成長為了實用主義的社會人,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不如先讓儒教納入國家體係,再試圖慢慢改變之。
事實證明,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偌大而悠久的儒教,千般眾生相,萬筆浮世繪,竟然將這可能的答案統統三個代表了。
我們倒著說。
3、西元前134年,經曆完頭腦風暴的董仲舒將新儒學上呈中央,漢武帝大呼過癮。從此,儒家走上大漢的星光大道。不差錢不缺名的儒學自然成了Fashion。一說到時尚,必然就有反義詞——保守。當時的保守勢力最大的boss就是竇太後。漢武帝有一位從爺爺爸爸手上傳下來的有用之人,叫做衛綰。
衛綰,原籍山西,最後暫住大漢首都陝西西安。衛綰開車本事高,最早在文帝做王子時候做文帝的司機,最後混到了武帝做皇帝時候的當朝丞相。
此人還做過漢武帝的老師。衛老師自己就是一介儒生,所以教出來的自然就是儒家之學。竇太後本來就看不慣朝裏頭的這位班主任,等朝外頭又冒出個董老師,鬧得滿城盡說儒家學的時候,竇太後越來越憋不住了。
獨尊儒術之後,衛綰也提議武帝,要恢複禮製,原來高祖留下來的某些放任自由的習慣要統統革除,比如衣服。穿衣打扮要按禮製,太潮太土都不行。特別是朝堂上,大家得穿正裝、製服,特別指出——不準穿睡衣出門。
漢武帝本想同意,君權神授嘛,你沒看過阿凡達嗎?領袖跟嘍囉,一看穿衣打扮就能分出來。
竇太後終於爆發了。保守派開始反撲。
連穿衣服都要管?
姐穿的不是衣服,是自由!
漢武帝棄卒保車,衛綰被彈劾,前131年,衛丞相終於被逼死,自殺後得一個“哀侯”的名分。
堡壘的確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不過,凡事是有兩麵性的。堡壘要是真得那麼容易被儒家從內部攻破,那還造來幹嘛?
大漢朝是流氓老大劉邦創立的,讓習慣了流氓哲學的漢朝領導層懂禮製,自然是一條對領導層發動顏色革命的必由之路。最終,保守勢力隨著老婦人竇太後的亡故而大為削弱,漢武帝說一不二的時代終於到來。漢儒們自我感覺很幸運。漢武帝終於恢複了一部分書上的禮製,廟堂之上,江湖之遠,似乎都越來越向儒家的夢想的大同世界邁進。
可惜,所謂的“顏色革命的必由之路”在漢武帝眼裏,隻不過又是一次維護加強皇權的手段。在儒教和皇權的互相利用中,皇權還是多占了便宜。
一些儒家毫不氣餒,一定要恢複禪讓舊製。漢武帝太牛B,恐怕實現不了。那就等漢武帝死了再說。可是這位昔日的少年天子真能活,西元前156年出生,前87年辭世,70歲,高壽!雖然董仲舒老先生也高壽,可是畢竟比劉徹年長,於是這位新儒學的偉大旗手被活活地熬死了。
漢武帝的兒子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
這時,有位董仲舒的學生叫眭弘,山東人。有段時間,眭弘老家的泰山附近據說有巨石全自動立了起來,山東昌邑和漢武帝創建的上林苑內,枯木逢春,死樹活了!眭弘覺得漢昭帝也是為少年天子。都說年輕人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於是“蠢蠢欲動”,上書陳言,說土石和樹柳都是陰性之物,象征陽性的皇權對麵的百姓。這是上天的預兆,百姓中必然出現了新的大賢聖人。陛下一定要提神老天的暗示,copy堯舜禹三聖之故事,尋訪天下,找有德者,禪位讓之。
當時是霍去病的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秉政時期,霍光一看眭弘的郵件,登時上火。馬下下令,眭弘這小子網癮發作了吧!妖言惑眾,動搖和諧的大好環境,直接送到永信13號室,電擊,立刻執行!
老董學生的“禪讓”呼聲就這樣瞬間湮滅。一顆顆的人頭落地之聲則是這種呼聲的伴奏。
“禪讓有理”!!
眭弘之死,還是喚醒不了儒生對“禪讓”的YY。儒教和皇權的互相利用中,儒教的基本思想畢竟也在以幾何速度在官民中傳播,終一日,有一個人再次舉起的禪讓的大旗。
這位儒生可來頭不小。
西元前1年,漢哀帝死後無子,時任的大司馬扶立新君,是為漢平帝,時年8歲。漢平帝即位後的次年正式改元,年號稱“元始”。那一年,恰好是西元1年,耶穌降生的年代。
同年這位有扶立之功的大司馬被封為“安漢公”,此後他排除異己,漸漸大權獨攬。
他,就是西漢末年外戚集團頭號人物的王莽。
西元5年,14歲的漢平帝病死。年紀雖小,漢平帝卻毫不浪費生命,死時已經膝下有子。可惜兒子嬰時年才2歲,是為孺子嬰。連漢平帝都是王莽的擺設,甚至都有可能是被王莽毒殺,何況這個2歲的小p孩兒呢?此時,大司馬已經成了攝政王。
到了西元8年,新時代的禪讓終於實實在在地發生了。孺子嬰仿昔日堯舜禹三聖之往事,將漢朝最高統治的大位禪讓給了王莽同誌。
我們等待這一天,勝利的這一天!
儒生們終於熬出了頭。
那一刻,王莽代漢,建立新朝,新朝的國號就是“新”!
從此刻起,告別了舊時代的腐朽,人民即將沐浴在新時代的幸福生活中。
天下大同即將實現!
這次“禪讓”是最類似上古禪讓儀式的一次。儒家追憶的“禪讓”,其核心思想就是大位賢者居,但是,換位子的過程也必須開明開放、公平公正、溫和非暴力、決不允許暗箱操作。
可是,可憐的王莽一受禪,儒家的理想一實現,一看名字就覺得時髦的新朝一建立,卻罵聲四起,亂象頻仍。早就混亂的社會,矛盾愈發計劃。封建統治的宿命論隨之發生作用,土地兼並造成農民無土地。失去土地的農民像極了無產者,那就反了吧。反正是去的隻是枷鎖,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綠林軍起義了。農民伯伯可沒那麼文縐縐地勸王莽也搞禪讓,直接抄家夥打架。王莽扛不過,帶群臣到郊外搞了個頹廢透頂荒唐之極的哭喪大典。
也許對有信仰的王莽及其那一代儒生而言,他們的哭是有道理的。他們或許想問:“老天啊,終於實現夢寐以求的禪讓了,難道現在理想就這麼破裂了嗎?”
恩,這回真的破裂了。
儒家講究“仁”,儒生搞的禪讓自然需要溫和非暴力,可是王莽卻被罵做了欺世盜名的偽君子、沽名釣譽的陰謀家、血滿雙手的大屠夫。白居易有詩:“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王莽身前自比周公,身後卻被白居易指著鼻子罵:“你丫跟周公就是倆概念!”
要去論王莽的真偽,其實是一件複雜的係統工程。如同老白所說,“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他說的是要是王莽還沒篡位的時候就死了,他肯定是一個好人。那繼續引申開去,要是王莽的新朝沒那麼快覆滅,他的改革都完美地實現了,作為成功者,又有多少人會詬病呢?
且再看老白的詩作,起碼可知,未篡也就是沒有“禪讓”之前,王莽絕對是一個十佳青年、道德楷模、曆年感動漢朝的人物。
作為新朝的唯一一代boss,王莽一介儒生,也的確是一個賢者,RP一直不錯。史載,王莽的父親早亡,哥哥娶妻後也很早去世。王莽同誌孝敬母親,尊重兄嫂,無花邊,無八卦,品行端正,絕無問題。後來入世,有了點錢,基本是奉行“達則兼濟天下”的指導思想,散給手下門客和街上窮人。這當然也可能是收買人心的一個手段。
不過,王莽還做了一件事兒,夠狠,要這也是收買人心,那王莽就真是個超級Super大陰謀家了。
王莽有嫡子四人,王宇、王獲、王安、王臨。其中的王宇、王獲、王臨都死在了父親王莽手中。
先死的是次子王獲。那時候,外戚王家意外失寵,王莽退隱。期間,次子王獲殺了家奴一人,王莽覺得“殺人者償命”,“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何況王姓之家的兒子呢?於是王獲就這樣被老爸一頓痛罵狠批,身心受到嚴重傷害,自殺了。時年30歲左右。
後來王莽做了大司馬,權傾朝野,勢力滲透在宮內宮外、網上網下。王宇作為王莽的嫡長子,眼瞧著父親在朝中如日中天,就多次勸誡老爸:現在平帝小孩兒一個,以後大了咋辦?現在做權臣,將來必定會被找舊賬。適可而止,急流勇退,謂之知機。王莽哪裏肯聽,儒家但求入世,不成功便成仁,自己問心無愧,為何要退居二線?再說的陰謀論一點,到時候取而代之,有誰能來找舊賬呢?
不敢肯定王莽是不是這麼想的,反正就連親兒子王宇都看不出老爹有做皇帝的念頭。老爸不急兒子急,王宇和呂寬一個外甥一個舅舅,看王莽不聽,就向當時的名儒吳章找點子。吳章一點撥,王宇便打算走個旁門左道,竟然讓呂寬趁夜血灑王府之門,希望謊稱天意勸誡,王家再不警醒,必有血光之災。
哪知,王莽查實之後,二話不說,直接將小舅子呂寬和大兒子王宇下獄,呂寬牽連出來的數百人有罪沒罪的,個個人頭不保。吳章幸虧自己和王莽同屬武林儒家一派,他及其學生弟子千人隻是被禁錮其身,永不錄用,畢業不準分配工作,檔案裏頭有汙點,這輩子考公務員更是沒戲了。呂寬的妹妹,也就是王莽的女人呂焉當時有身孕,王莽不信他跟呂寬沒關係。於是將她投入大獄,足月產子之後,賜死。而王宇呢?他最後被逼死。時年也就30歲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