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才要及早發現
被冠以天才稱號的常常是在學業上展露天賦的智商型孩子,也就是說,在語言(包括說和寫)和數學兩大領域有天賦的孩子。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通常采用智商測驗的方式測定他們學業方麵的天賦,得出一個綜合分數,然後根據兒童們智商得分獲準加入天才兒童特殊教育計劃。
這裏麵潛存著一種假定,即天才兒童的智力是綜合性的,因而在各方麵都有天賦。我們將此假定稱為全才神童,而文化學習方麵的天賦並非一種全麵能力,在兩大學業領域的成績不能俱佳。兒童既有強項也有弱項是普遍現象,決非例外情況。兒童甚至可以在某一學業領域具有天賦,而在另一領域卻無學習能力。天賦高的智商型孩子4、5歲時即明顯表現出能力偏向,這種能力偏向明確表示出他們將向哪些特定領域發展。他們並不是什麼偶然選中專搞數學或專搞語言的全才。
有人說,智商型孩子是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明星的那些過分熱衷的父母“製造”出來的。有人告誡父母們不要逼迫孩子,要讓他們過“正常”的童年生活。否則,孩子便會怨恨他們,而且會喪失對獲得成就的興趣。
的確,智商型孩子的父母在培養孩子天賦方麵介入得太深,但這種超出一般程度的投資與介入不是一種破壞性力量,相反,要想讓孩子的天賦得以發展,這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條件。
然而,父母及早的發現孩子所擁有的天賦,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一、智力的測定與趨勢
1.智力的概述
智力通常也叫智能或智慧,它是人的大腦的功能,是一種心理特征。《心理學名詞解釋》說:“它是人認識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集中表現在反映客觀事物深刻、 正 確、完全的程度上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速度和質量上,它往往通過觀察、記憶、想象、思考、判斷等表現出來”。
對智力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熱點。由於智力因素涉及到人的身心的多方麵的發展,且影響智力的因素很多,所以對於智力的概念,心理學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見。當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⑴智力是指一個人高級抽象思維能力所達到的認識程度。
⑵智力是一種適應環境的潛在能力,尤其是適應新環境的潛在能力。
⑶智力是學習的能力。
⑷智力是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
我們認為智力的本質有兩個方麵的含義:一是人類按客觀需要有目的地改善自己的能力;二是人類成功地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勞動過程中,一方麵認識了自然界的規律,另一方麵這種勞動過程又促進了人腦和人的智力的發展。這一智力的本質觀點說明,那些智力出眾的人,都是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身、自我發展的人。他們不但學習他人創造的知識,更主要的是學習他人的思維方法,從而使自己的思維方法不斷更新,達到智力的發展。
我們培養兒童的智力,當然更要從智力的本質觀念入手,不但要訓練兒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會他們認識自己、改造自己的能力。
盡管兒童因為知識水平有限,經驗不豐富,不可能很快具備自我認識、自我完善的能力,但是我們必須盡早讓兒童體驗到這種心得,逐漸培養他們樹立這種觀念。要讓他們盡早認識到 每一個人都是有不足之處的,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改進。久而久之,這種觀念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會使得兒童成為一個真正能夠改造自然又改造自身的人。
2.智力的結構
如同對智力概念的不同解釋一樣,對智力的結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便有不同的觀點。例如,美國心理學家塞司登就認為智力是由7種能力構成,即語詞理解能力,語言流暢程度、計算能力、空間知覺能力、記憶能力、知識速度、推理能力。而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從內容、操作和成果三個角度考慮,把智力看成由120種因素構成。
我們認為智力是由多種能力組成的。這些能力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綜合能力,一類為特殊能力。
綜合能力是指每個正常的人多少都具有的能力,這些能力是人完成一切活動都需要的。同時在各個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的智力特點。主要包括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
特殊智力是通過對某一方麵的能力加以訓練後達到高度發展的能力。這些能力有些人可能很發達,有些人可能不具備。如音樂能力、繪畫能力、創造能力、社交能力、組織領導能力等。
心理學上把觀察能力比喻為智力的門戶和源泉,因為通過觀察人們獲得信息,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流;記憶能力被看作是智力的基礎和倉庫,人們通過記憶活動存貯信息,並在需要時及時提取;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和方法,人們經過思維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客觀規律;想象能力是智力的翅膀,它讓人創造出嶄新的知識天地;操作能力是智力的執行者,人們通過操作把思維結果表現出來;讓思維轉化為行為。
綜合能力與特殊能力構成人類智力的整體,具有不同智力結構的人,表現為適合於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
培養超常智力的兒童一方麵要培養他們具有超常的綜合能力,這是培養的主要方麵,另一方麵還要有選擇地發展他們的某些特殊能力,當然,綜合能力與特殊能力都很發達的人是極少見的。
在兒童時期,培養兒童超常能力的重要方麵,主要在於培養兒童的綜合能力。尤其是作為智力基礎的記憶能力和作為智力核心的思維能力。綜合能力與特殊能力既相互聯係又相互獨立, 優秀的綜合能力不能代替特殊能力,但可能會為特殊能力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培養兒童超常能力的工作中,如何處理培養綜合能力與特殊能力的關係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3.智力的測定
為了能對人的智力水平有一個定量的評定,心理學家發明了智力測驗,盡管人們對智力測驗仍有不同的看法,但目前仍是一種較科學的,被公認的智力測定手段。
智力測驗的做法是:心理學工作者經過抽樣調查,擬訂若幹測驗題,在一定區域內製定它的常模,這樣每一組測驗題就代表一定的年齡水平,然後根據以下公式,計算出智商(IQ)
智商(IQ)=智齡/足齡×100
例如,一個實足年齡為6歲的幼兒,如果他能正確解答6歲組的全部題目,那他的智齡就是6歲,智商為6/6×100=100;如果他能答對7歲組的全部題目,他的智商就是7/6×100 =117。
利用智商來評定人的智力水平時,智商越高就表明智力水平也越高。
但是,智商測定的隻是智力中的一部分能力,而一些特殊的能力如創造能力、繪畫能力、社交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在一般的智商測驗中無法反應出來,需要利用專門的單項測驗來測定。
4.智力的發展
如果從人的年齡發展的角度來觀察研究人類智力的發展,就會發現,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智力發展趨勢。國外有人研究了智力的發展後,得出了一條“智力成長理論線”(見下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約在13~14歲以前,測驗的絕對分數是在直線上升的,表明兒童的智力水平不斷發展,13~14歲後智力發展速度逐漸緩慢下來,約在26歲左右停止增長,26~36歲左右保持平穩狀態,以後有所下降。
美國的心理學家詹姆認為如果以一個人17歲時的智力水平為100,那麼他4歲時智力水平已到50,在4~8歲之間又發展30,在8~17歲之間再發展20,這就是說一個人在4歲前就已完成發展成熟的智力水平的一半,而剩下的一半有30%在4~8歲完成,另外20%在8~17歲之間完成。
P13
智力成長理論曲線(Bayley 1968)
盡管以上的研究成果可能有很大的理論色彩,事實上並非完全如此,但這些研究至少說明了這樣的事實,兒童期是人類智力的高速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教育和訓練對人一生的智力 發展有最重要的影響。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人的整體能力的發展與各種能力的發展的時間與趨勢不大相似。我們知道智力由各種能力組成,各種能力的發展快慢水平是不相同的。人的記憶力的發展趨勢平均是:出生半年左右,嬰兒開始有再認的能力,3歲左右才能再現,並可產生永久性的記憶。3~7歲之間是機械記憶力發展最快的階段,其中以6歲為記憶力與智力的相關係數為最大,達到0.6,8歲左右記憶能力發展速度減慢,到14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人的記憶力幾乎停止發展,以後開始下降。
又如,1~1.5歲是口頭語言獲得的關鍵期,2~3歲是計數能力開始發展的時期。3~5歲是 發展音樂能力的關鍵期,3~8歲是學習外語的關鍵期。6~16歲是身體鍛煉最有成效的關鍵期。(其中6~7歲是速度、靈敏度發展的關鍵期,8~16歲是力量和耐力增長的關鍵期)。
5.影響智力發展的因素
(1)遺傳素質是智力發展的生物前提
良好的遺傳素質無疑是人的智力發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條件。離開了這個物質基礎就談不上智力的發展。人比其他動物更聰明,是因為人的神經係統以及大腦乃是物質發展到最高階段的產物,其結構極其複雜,其功能非常齊全,具有任何動物無法比擬的特征。這些特征是人類世世代代遺傳下來的天然特征。
然而遺傳素質雖是智力發展的自然基礎,但不是智力本身,“天賦”作為先天生成的解剖生理機製,不能現成地決定智力。
(2)後天的環境因素對智力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大腦為人類智力提供了發展的可能,但這隻是一種遺傳潛能力(即如果得不到即時的開發就會逐漸喪失的一種能力)。眾所周知的“狼孩”就是典型的例子。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東北方的森林裏,人們發現了兩個被狼群哺育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後來證實她們都是在出生半年後被狼叨去的。這兩個小女孩被送到孤兒院,人們還給她們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剛被發現時她們不會說話,不會用手,也不會直立行走,隻能爬行。白天她們一動也不動,一到夜間就開始到處亂竄,像狼那樣嚎叫,她們幾乎沒有人的行為和習慣,而有不完全的狼的習性。阿拉瑪到第2個月時可以發出“波、波”的聲音,訴說饑餓和口渴了。遺憾的是,回到人間的第11個月,阿瑪拉就死了。卡瑪拉在兩年後,才會說兩個單詞。她在4年後掌握了6個單詞,第7年學會45個單詞。她動作姿勢的變化也很緩慢。1年4個月後,隻會使用兩膝走路,1年7個月後,可以靠單掌和兩腳站起來。不用支撐的站立,是在2年7個月後,到兩腳步行,竟費了5年的時間,但快跑時又會用到四肢。經過5年,她逐漸改變野孩子的習性,顯示出獲得了人的感情和需要進步的樣子。卡瑪拉一直活到17歲,她直到死時還沒真正學會說話,智力隻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
“狼孩”雖然有人類的身體和大腦,但她們生活在狼的環境裏,得不到人類生活的有關影響,因而她們的人類遺傳的潛能力幾乎喪失,智力水平在“白癡階段”。可以想見,若“狼孩”生活在人類社會裏絕不會如此。
研究表明,人類的智力是隨著大腦的活動而發展起來的,而大腦的活動是在外界各種信息刺激下進行的,外界刺激越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大腦的活動也越加積極,注意力越容易集中指向那些刺激物,作出應答性的反應活動。隨著外界刺激信息的不斷作用,大腦不僅認識了更多的信息,而且各種相應能力也得到發展,智力水平不斷提高。
有人做過實驗,同時出生的小老鼠,使其中一半生活在豐富多彩充滿刺激的環境裏,另一半生活在單調的環境裏,結果前一組比後一組要明顯聰明一些。
對於兒童來說尤其是對於學前兒童,家庭環境影響的作用遠遠大於其他各種環境的影響。研究表明,在父母關心兒童,耐心教育並給予必要指導的家庭裏,兒童智力發展迅速,孩子在許多方麵有良好的發展;相反,不太關心兒童,對孩子的發展放任自流的家庭,兒童智力水平偏低,許多能力發展水平低於正常同齡人。
(3)教育對智力發展起主導作用
環境的影響決定了兒童智力的發展。在這些影響中,科學而係統的教育和訓練對智力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對兒童的智力發展隻是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隻有經過專家精心設計與指導的教育訓練,才能收到理想的智力開發的效果。不少家長之所以在培養孩子智力方麵取得了理想的成績,主要是因為采用了科學而係統的教育方法。
智力有社會性的一麵。一個人的智力隻有與他所處的社會相一致,才能得到發展,教育作用正在於此。正如一個人鑽木取火的能力再高,在現代社會也是無用的。教育不僅能促使人的智力發展,更重要的是它能指導人的智力的發展方向。
嬰幼兒的智能發展與大腦各區域神經細胞的發育也有最佳時期,個性品質的形成同樣有最佳時期,隻要抓住最佳時期進行早期教育,必將獲得滿意的效果。
1~2歲是幼兒聽覺發育最佳時期,也是幼兒心理發展的最佳時期。因此,在人生開始的第一年內,豐富多彩的各種刺激就會使幼兒變得聰明起來。一個教育良好的嬰兒,在1歲時已經情感豐富,表情多變,開始萌發自我意識。所以,應將孩子周圍的環境安排得豐富多彩一些,環境單調必然影響小兒心理發育,而惡性刺激會使孩子變得膽小。
2~4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其中2~3歲是幼兒學習口頭語言的最佳年齡,4歲是開始學習書麵語言的最佳年齡。在教2~3歲孩子口語時,應盡量采用標準的發音,不要認為孩子還是小不點兒,就以逗他玩的態度教他學說話,這樣孩子在這時養成的壞的語言習慣會影響他的一生。
幼兒最好在3歲左右時學識字,由於這時孩子還很小,無法接受單調、枯燥的識字課,家長 必須采用各種方法,誘導孩子的興趣,隻有當孩子有興趣時才能開始教他,決不能強迫,更不能威逼、恐嚇。
在學習方法上,應采用在遊戲中學習。例如可用卡片、圖片、實物等提高孩子識字的興趣,使他們在玩耍中開發智力;家長還可利用玩撲克遊戲教孩子認識1~10個數字;也可以把紙殼剪成撲克大小,在上麵寫上字,由易到難,一說打牌了,孩子就會來認字,一麵出牌一麵能很快學會許多字;家長也可以乘唱“卡拉OK”的時候,教孩子認歌詞上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