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學者對孟子研究書籍目錄(1 / 3)

陸氏之書已佚,今有馬國翰輯本《孟子孟氏注》一卷。

二、《孟子手音》二卷,丁公著撰。

丁氏之書已佚,今有馬國翰輯本《孟子丁氏手音》一卷。

三、《孟子音義》二卷,張鎰撰。

張氏之書已佚,今有馬國翰輯本《孟子張氏音義》一卷。

四、《翼孟》三卷,劉軻撰。

劉氏之書已佚,朱彝尊《經義考》雲:“劉禦史軻上京師,白樂天以書介紹於所知,若庾補缺,杜拾遺、元員外、朱侍禦、蕭正字、楊主簿兄弟,謂其開卷慕孟軻為人,所著《翼孟》三卷,於聖人之旨,作者之風,往往而得也。惜乎所著書,散佚無存也。”

五、《續孟子》二卷,林慎思撰。

《崇文總目》雲:“《續孟》二卷,唐林慎思撰。慎思以為《孟子》七篇,非軻自著書,而弟子所記其言,不能盡軻意,因傳其說,演而續之。”

一、《疑孟》一卷,司馬光撰。

二、《常語》,李覯撰。

三、《刪孟》二卷,馮休撰。

四、《蘇批孟子》,蘇洵批注。

一九五五年,台灣遠東圖書公司有重印本,並附趙大院之增補。

五、《蘇子辨孟》,蘇軾撰。

此書為蘇軾引《論語》之說與《孟子》辨,文見於餘充文《尊孟續辨》卷下。

六、《孟子解》一卷,蘇轍撰。

七、《孟子節解》,司馬康撰。佚。

八、《孟子講義》五卷,王令撰。佚。

九、《孟子解》十卷,陳禾撰。佚。

十○、《孟子解》十四卷,程頤撰。未見。

一一、《孟子解》二十四卷,張載撰。

一二、《孟子解》六卷,蔣之奇撰。佚。

一三、《詆孟》,晁說之撰。佚。

一四、《評孟》,黃次伋撰。佚。

一五、《孟子解》,龔原撰。佚。

一六、《孟子解義》,鄒浩撰。佚。

一七、《孟子解義》,周謂諝撰。佚。

一八、《孟子解義》十四卷,陳暘撰。佚。

一九、《嗣孟》一篇,徐積撰。

二○、《孟子新義》十四卷,許允成撰。佚。

二一、《點注孟子》,張簡撰。佚。

二二、《孟子解義》,章甫撰。佚。

二三、《孟子廣義》,蔡參撰。佚。

二四、《孟子餘義》,黃敏撰。佚。

二五、《孟子音義》二卷,孫奭撰。

是書乃孫奭於真宗大中祥符間奉敕校定趙岐注,根據陸善經的《孟子注》、張鎰的《孟子音義》、丁公著的《孟子手音》三書所纂成的。孫奭自稱:“推究本文,參考舊注,采諸儒之善,削異說之煩,證以字書,質諸經訓,疏其疑滯,備其闕疑,成《音義》二卷。”

二六、《孟子正義》十四卷,孫奭撰。

其序文雲:“臣奭前奉敕與同判國子監王旭、國子監直講馬龜符、國子學說書吳易直、馮元等作《音義》二卷已經進呈,今輒罄淺聞,隨趙氏之說,仰效先儒釋經,為之《正義》。”《朱子語類》則謂:“今《孟子疏》,乃邵武一士人假作,蔡季通識其人,其書全不似疏體,不曾解出名物製度,以纏繞趙岐之說耳。”

陸氏之書已佚,今有馬國翰輯本《孟子孟氏注》一卷。

二、《孟子手音》二卷,丁公著撰。

丁氏之書已佚,今有馬國翰輯本《孟子丁氏手音》一卷。

三、《孟子音義》二卷,張鎰撰。

張氏之書已佚,今有馬國翰輯本《孟子張氏音義》一卷。

四、《翼孟》三卷,劉軻撰。

劉氏之書已佚,朱彝尊《經義考》雲:“劉禦史軻上京師,白樂天以書介紹於所知,若庾補缺,杜拾遺、元員外、朱侍禦、蕭正字、楊主簿兄弟,謂其開卷慕孟軻為人,所著《翼孟》三卷,於聖人之旨,作者之風,往往而得也。惜乎所著書,散佚無存也。”

五、《續孟子》二卷,林慎思撰。

《崇文總目》雲:“《續孟》二卷,唐林慎思撰。慎思以為《孟子》七篇,非軻自著書,而弟子所記其言,不能盡軻意,因傳其說,演而續之。”

一、《疑孟》一卷,司馬光撰。

二、《常語》,李覯撰。

三、《刪孟》二卷,馮休撰。

四、《蘇批孟子》,蘇洵批注。

一九五五年,台灣遠東圖書公司有重印本,並附趙大院之增補。

五、《蘇子辨孟》,蘇軾撰。

此書為蘇軾引《論語》之說與《孟子》辨,文見於餘充文《尊孟續辨》卷下。

六、《孟子解》一卷,蘇轍撰。

七、《孟子節解》,司馬康撰。佚。

八、《孟子講義》五卷,王令撰。佚。

九、《孟子解》十卷,陳禾撰。佚。

十○、《孟子解》十四卷,程頤撰。未見。

一一、《孟子解》二十四卷,張載撰。

一二、《孟子解》六卷,蔣之奇撰。佚。

一三、《詆孟》,晁說之撰。佚。

一四、《評孟》,黃次伋撰。佚。

一五、《孟子解》,龔原撰。佚。

一六、《孟子解義》,鄒浩撰。佚。

一七、《孟子解義》,周謂諝撰。佚。

一八、《孟子解義》十四卷,陳暘撰。佚。

一九、《嗣孟》一篇,徐積撰。

二○、《孟子新義》十四卷,許允成撰。佚。

二一、《點注孟子》,張簡撰。佚。

二二、《孟子解義》,章甫撰。佚。

二三、《孟子廣義》,蔡參撰。佚。

二四、《孟子餘義》,黃敏撰。佚。

二五、《孟子音義》二卷,孫奭撰。

是書乃孫奭於真宗大中祥符間奉敕校定趙岐注,根據陸善經的《孟子注》、張鎰的《孟子音義》、丁公著的《孟子手音》三書所纂成的。孫奭自稱:“推究本文,參考舊注,采諸儒之善,削異說之煩,證以字書,質諸經訓,疏其疑滯,備其闕疑,成《音義》二卷。”

二六、《孟子正義》十四卷,孫奭撰。

其序文雲:“臣奭前奉敕與同判國子監王旭、國子監直講馬龜符、國子學說書吳易直、馮元等作《音義》二卷已經進呈,今輒罄淺聞,隨趙氏之說,仰效先儒釋經,為之《正義》。”《朱子語類》則謂:“今《孟子疏》,乃邵武一士人假作,蔡季通識其人,其書全不似疏體,不曾解出名物製度,以纏繞趙岐之說耳。”

二七、《孟子傳》二十九卷,張九成撰。

《四庫總目提要》雲:“原本佚《盡心》上下二篇,今存者二十九卷。九成以馮休諸人多詆斥孟子,因著此書明尊王賤霸有大功,撥亂反正有大用。每一章為解一篇,發揮大意,而不箋詁。其文曲折明暢,全如論體。又辨治法者多辨心法者少,故亦不涉於禪說。九成著作,當以此為最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