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那年下的一場雪大,以至於許然隻好在那個荒無人煙的雪山止不前。
許然那年21歲,他是一地形勘探員,上級命令勘察地形,他手中有著最新的資。
這塊雪山挨著昆侖山,但並不屬於昆侖山。當時區分山體是按溫度來劃分。
這片雪山稱為卡瓦伊斯山,年溫度漂泊不定,有時像火山炎熱,有時像極一樣寒冷。
1958年8月26日,秋,困第三天。
許然右手抖動幾下,虎軀一震便記下了這行字。
字跡看起來潦草但並不響觀看。
看著眼前白一片,許然心情雜到極點。
資顯示,大約平均三天天卡瓦伊斯山的溫度就會發生變化。
他來的時候還是炎熱無比,而現在冷到身體凍僵差點窒息。
由於水平的落後,許然已經抱著視死如飴的心情抗下務。
天色消沉,陰晦壓抑。
就當他已經找不到水資源時,他看到了一條。
窄小扭曲,不道通往何處。
許然想起箴言:本來是沒有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了。
他毅然站起來,背上背包便輕手輕腳的走過去。
不一會兒,許然停下腳。。
入眼的是幾個草木屋,稻草堆砌的屋頂。
讓人能想到的第一印——這是野人住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