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吳萬夫小小說的藝術走向?(2 / 2)

小小說的形式由傳統走向現代。我們看到,紮實的生活、真實的人物、流暢的敘事、通俗的語言、比較講究的小說技巧,使吳萬夫的小說成為可以經常閱讀也有分量的作品。可是他並沒有滿足於自己熟練使用的傳統手法,而是不斷地進行創新。《做人》是他早期作品,注重故事性,形式嫻熟、構思巧妙,對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深入挖掘,立足於傳統敘事,形成了作品內層與外層有機融合的藝術境界。但請看近作《新聞人物》《鎮長的意見箱》《村長的兒子》對反諷手法的嫻熟運用;《哭官》中人換上狗臉,《捕鼠》中人變成老鼠的荒誕;《瘋狂者》《端坐在陽光下的女人》表現出的新的敘述方式和敘述張力;《對一則宣傳語的反複論證》《都市頻道》的形式創新……這些都能更好的突出文本主旨和作家構思意圖的目的性,超乎具體的一時一地,指向整個人類,形成更強的藝術生命機製,更能得到讀者的認可和情感上的共鳴。

小小說的藝術處理由粗疏走向細膩。美國小說理論家芭芭拉·哈代準確地指出:“人類的心理意識中,存在著敘述的動機。”(《關於小說詩學》)一個透著生命體驗的對象,在作家醞釀敘說的過程中,作家本人必須體現出獨立的主體性,做出富有文學魅力的藝術處理。在作具體的藝術處理時,要有對故事的總體把握,對故事主人公的感情評價,對故事主旨的深切領悟,然後才能使文本條理清晰並扣人心弦,向讀者展現文本的情趣和理趣。吳萬夫的藝術追求,就是經過自己的藝術融鑄,以獨特的細膩風格展現文本。關於這一點,前後變化也是很大的。早期的小說《在後方》,粗線條的勾勒了三叉把妻子水香留在家,自己出去打工,守家難,打工難,三叉犯事,回家後妻子領去自首。小說寫得曲曲折折,也給人以啟迪。但藝術張力不夠強,也不能讓讀者深受感動。可是,到《建立在一元錢上的愛情故事》《娶個尋呼小姐做老婆》等,人生況味複雜,對愛情的忘我追求、執著理解,兩性間的相悅和相親相愛,人格的變化和升華等等,豐富而細膩,生動而感人。藝術的處理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作家的細膩的藝術處理使作品的藝術品位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讀這樣的優秀作品,讀者能受到美的熏陶。

吳萬夫的小小說創作,在不斷變化著,在不斷豐富著,能比較鮮明地體現著個人化的寫作立場。人文關懷的生生氣息和個性突出的敘述方式,凸現了作品的多重意味。既立足於傳統,又突破了局限,不斷達到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