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把話說得滴水不漏 第三節 把話說得得心應口(1 / 3)

第九章 把話說得滴水不漏 第三節 把話說得得心應口

語言是一門藝術,是用口語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巧妙的形式。掌握語言的藝術,就能讓你能言善辯,在職場中應付自如;讓你幽默詼諧,在交際中備受歡迎;讓你妙語連珠,在商場中遊刃有餘……本節就教你如何掌握語言的藝術。

◇ 演講要讓人當場就懂

通俗、清晰的語言,是保證信息傳輸的根本條件,也是演講語言的首要特征。隻有概念準確,表達清晰,才能真實反映出現實麵貌和思想實際,才能為聽眾所接受,達到宣傳、教育、規勸、影響聽眾的目的。

演講的語言要做到通俗易懂,首先要用通俗的說法,尊重多數人的語言習慣。其次,要規範化。

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為一代語言大師,以其通俗曉暢的語言,獨步於現代文壇。他曾多次向青年作者這樣介紹:“我寫作中有一個竅門,一個東西寫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給別人聽(聽不聽在於他),看念得順不順?準確不?別扭不?邏輯性強不?……看句子是否有不夠妥當之處。……語言的創造,是用普通的文字巧妙地安排起來的,不要硬造字句,如‘他們在思謀……’,‘思謀’不常用,不如用‘思索’倒好些,既現成也易懂,寧可寫得老實些,也別生造。”這個竅門值得所有演講者學習,並掌握應用。

做到演講語言的通俗和規範,可以從以下四方麵人手:首先,把生僻的詞換成常用的詞;其次,不用生造的古裏古怪的詞語;再次,恰當、準確使用文言和方言詞語;最後,用明白的語言解釋難以理解的術語,以淺顯的形象事物解釋抽象的概念,也可以用舉例來說明聽眾感到陌生的事物。

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偉大導師列寧,在麵對勞動群眾發表演講時,最善於運用聽眾日常生活中能夠感知的形象來表達複雜深奧的政治問題。在《什麼是蘇維埃政權》這篇廣受歡迎的演講中,他說:“日益吸引每個國家工人的新政權的實質就在於:從前管理國家的總是富人或資本家,而現在第一次是由遭受資本主義壓迫而且人數最多的階級來管理國家。在世界上,我們俄國第一次這樣建立了國家政權,沒有剝削者參加,隻有工人和勞動農民組成群眾組織——蘇維埃。而國家的全部權力都交給蘇維埃。”這些再樸實不過的語言,簡單明了,準確實在地回答了“什麼是蘇維埃?這一新政權的性質是什麼?”這兩個關鍵問題,解除了人們心頭的疑惑。

我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一生坎坷而漫長的革命生涯中,演講始終是他宣傳民主的有力武器。他以演講闡明觀點,宣傳真理,以演講發號施令,激勵鬥誌。1905年,他在《民報》發刊詞中首次公開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的革命號召,建立起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理論基礎。他在演講中,滿懷愛國主義情感,以富有哲理的論述,質樸通俗的語言,係統地闡明了“三民主義”。

其中,對於民族主義,他以一個人與父母的關係作比:“譬如一個人,見著父母總是認得,絕不會把他當做路人,也絕不會把路人當做父母;民族主義也是這樣,這是從種性發出來,人人都是一樣的。滿洲人入關到如今已有260多年,我們漢人就是小孩子,見著滿人也是認得,總不會把滿人當做漢人。這就是民族主義的根本。”

說到民生主義,他又以大災大禍防止要比撲滅容易的道理作類比,說明它雖非燃眉之急,:但卻必須高度重視。“凡是大災大禍沒有發生的時候,要防止它是容易的;到了發生之後,要撲滅它卻是極難。社會問題在歐美是積重難返,在中國卻還是幼稚時代,但是將來總會發生的,到時候收拾不了,又要弄成大革命了。革命的事情是萬不得已才用,不可頻頻傷國民的元氣。我們實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時候,須同時想法子改良社會經濟組織,防止後來的社會革命,這就是最大的責任。”

孫中山博學多識,才高八鬥,青少年時代就積累了廣博的學識。但在這篇演講中並沒有用“之乎者也”來賣弄自己,而是以最樸實,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比喻類比這樣的修辭手法,形象化地說明革命要成功,首先就要喚起民眾的覺悟,獲得民眾的支持,讓民眾做革命的主力軍。孫中山的演講以聽眾為中心,以聽眾接受為目的,他深入淺出的演說正符合了大多數人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他的理論最終深入人心。

我國現代文學的旗手魯迅先生,以簡潔準確而又通俗易懂的語言痛陳時弊,深刻揭示社會現實,在這方麵,堪稱楷模。

魯迅的演講,其友人許壽裳評價說:“深入淺出,要言不煩,恰到好處。”許廣平在《魯迅回憶錄》中描述說:“以樸素的、質直的、不加文飾的講話,款款而又低沉的聲音,投向群眾。”“雄辯地駁斥了異端邪說,擯棄了彌漫世間的烏煙瘴氣,給聽眾如飯醇醪,如服清涼散。”在魯迅的一生中,曾多年執教,多次演講,直接諄諄教導青年,魯迅的每一篇演講,都是一篇精彩的戰鬥檄文。

1927年2月魯迅應香港青年會的邀請,赴港作了《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兩篇演講。

在《老調子已經唱完》中,魯迅鄭重地指出,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新的聲音,隻有中國的老調子還沒有唱完。這是因為“以自己為中心的人們,都絕不肯以民眾為主體,而專圖自己的便利,總是三反四複地唱不完,於是,自己的老調子固然唱不完,而國家卻已被唱完了。”封建統治者掌握了文化,就是要鞏固他們自己的權力,至於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卻不在他們考慮的範圍之內。

魯迅又指出,外國帝國主義者的尊重文化,不過是一種利用的手段,好來造成更多馴服的奴才。中國的文化確實是用來侍奉主子的,外國人愈是讚美這種文化,中國將來的苦痛會愈深,所以應該舍棄這唱了多年的“老調子”。“中國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人的痛苦換來的。無論中國人、外國人,凡是稱讚中國文化的,都隻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所以“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總要曆險,隻有這兩條路。”這樣的結論是對徹底的消除封建主義殘餘的最好回答。這也是演講語言深刻、簡潔而又通俗易懂的典範。

◇ 正確把握演講的語速

要想演講獲得成功,就必須充分利用各種語言技巧,掌握好演講的語速和語調,是演講獲得成功的大法寶。

1.演講的語速

正像人走路有快有慢一樣,人的說話聲音也有個速度問題,有時快一點,有時慢一點,快慢相間,變化有致,給人以一種變化的美感,如果一個人說話,其語速就像機器的機械運動一樣,總是一個速度,一個節奏,那不僅不利於表情達意,而且還令聽眾感到枯燥呆板,索然無味。

演講中當然也存在語速問題。憑借語速變化這種技巧,你可以讓聽眾的喜怒隨著你的好惡而變化,既使是平鋪直敘的枯燥沉悶的內容,經過你的處理,也會變得異常吸引人。

那麼,演講中的語速應怎樣把握呢?

(1)正常語速:當表達一般的內容時,語速要適中,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

(2)加速:當要表達熱烈、興奮、激烈、憤怒、緊急、呼籲的思想感情時,語速應盡量要快。當內容達到精彩的高潮時,或為製造結尾“戛然而止”的效果而蓄勢時,語速有一個陡然加快的過程。但要注意,加快語速並不意味著一口氣說完,如果句子較長,喘不過氣來,反而影響效果,得不償失。

(3)減速:內容涉及極為嚴肅的事情,想要給人一種深深警醒、撞擊心靈的作用時;當表達懷念、悲傷、寂寞、失落、失望的思想感情,特別需要喚起聽眾注意時;演講者在自己的講述中欲作特別強調時;有關數字或統計、人名或地名的交待之處;故設疑問引人思考之時,都需要減慢語速,給聽眾一定的思考時間。

語速變化還要考慮到語言自身的特點。如句式冗長、詞彙生僻時,語速不宜過快;而如是整齊、富有韻律色彩的語句,說得快些,才聽得順耳,聽出節奏感。

語速的變化,應當是自然的、順暢的。隻有語速適宜,快慢有致,才能有效地傳達情意,讓聽眾感到優美悅耳。

2.演講中的停頓

停頓就是指一句話、一段話中,演講者有意換氣或進行長短不等的時間間隔。這種停頓,既是人的生理上的需要(說話時需要換氣),同時,也是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因為它可以把某種相對獨立的意思同另一種意思分開。從聽眾的角度講,聽話時也是非常需要停頓的,因為耳到心,總要有個傳遞的時間,總要在頭腦中“轉一轉”才能心領神會。假如說話時沒有停頓,像“連珠炮”一樣,無論對演講者還是對聽者都難以忍受。

一般來說,停頓有三種:一是自然停頓,即詞語或句子之間的自然間隔;二是文法停頓,即講稿中出現停頓符號;三是修辭停頓,即出於某種修辭效果的需要而作的停頓。

停頓是演講中一種非常有效的表達藝術。演講中恰當運用停頓藝術,不但不會使演講散亂,反而能使整個演講起伏跌宕,讓聽眾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 讓演講生動形象

一篇好的演講稿,隻有語言的通俗、明了還不夠,講出的話為聽眾所理解,隻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與成功的演講還相距甚遠。好的演講還要能吸引人,讓聽眾愛聽,這就要求語言的生動形象,要求語言表達“言之有物”,使人獲得真切實在的感受。要用形象化的語言把抽象變為具體,把深奧講得淺顯,使枯燥變得有趣。

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可以從多方麵人手,或選用形象化的詞語,或用形象化的修辭方法。形象化的詞語就是形象色彩比較濃厚的詞語。我們以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的開頭部分為例:

“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裏總共不過才兩分鍾,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