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前言:

疑似文字

本是著書立說,以文載道,但佛家的智慧到底不是在文字裏。佛法妙理,無關文字,疑似文字。

正所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又離不開文字。這正如《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用語言說出來的道,就不是常道了,而是非常道了。就像書法,說這幅字寫得有書卷氣,這書卷氣到底是什麼氣;又如《二泉映月》,說旋律具有很強的穿透力,這力有多重,沒人稱過,但能感知到。所以,既要看(心)到文字的弦外之意,又不要執著於文字(佛家稱之為文字障,又稱之為知識障)。

文字隻是一個介質,一個通往心靈的木筏。至於如何"明心見性",如何找到般若智慧的法門。這要看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人不同法門也不同。佛教中有八萬四千個法門,總有一個適合你。法門沒找對,就如"磨磚成鏡"。

一天,懷讓見馬祖整天坐在屋裏坐禪,於是便見機施教,問:"你整天在這裏坐禪,圖個什麼?"馬祖說:"我想成佛。"

於是,懷讓就拿起一塊磚,在馬祖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馬祖不解地問:"師父,您磨磚做什麼呀?"

懷讓:"我磨磚做鏡子啊。"

馬祖:"磨磚怎麼能做鏡子呢?"

懷讓:"磨磚不能做鏡子,那麼坐禪又怎麼能成佛呢?"

馬祖聽後立刻覺悟。

所以,機緣已到,就能見性成佛,即心即佛。

但是,當我們麵對現實的商品社會,如何才能擺脫這麼多的煩惱和困擾呢?做事則煩,不做亦煩;有錢痛苦,沒錢亦痛苦;有地位痛苦,沒地位亦痛苦;有愛情痛苦,沒愛情亦痛苦;有事業痛苦,沒事業亦痛苦。人生一世,究竟在追求什麼?為何而活?

這皆因心境所生。正所謂:"風月無今古,情懷各相異。"風和月永遠是那個風和月,由於心境不同,所產生的感覺也就大異其趣。

要想解決煩惱還需煩惱中尋。"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如果離開了這個世間,要求覺悟,是悟不到的。隻有在世間的各種煩惱的因緣裏麵去探究它,在各種愛瞋及不愛不瞋的活動中去體會它,才會覺悟。當然,既不悟空,又不著相,便能見本性。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引用了大量的佛家故事,以及《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楞嚴經》等佛經中經典語句,以期讀者有所啟示,能夠得到證悟。

在本書的附錄部分,附有《金剛經》、《心經》原文。希望有緣閱讀本書的仁者大德常誦此經,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並自證自悟,達到解脫自在;進而滅罪生福,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