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讓人驚歎的是這兩國聯軍不但沒有獲得最終的勝利,反倒是被趙肅侯一場大水給淹回去了,具體怎麼淹的史書上沒有記載,不過筆者分析應該是在聯軍剛過黃河的時候趙肅侯幹的。
公元前331年,義渠國內發生內亂,上一任義渠國王駕鶴西遊,他的兩個兒子(姓名不詳)因為王位的歸屬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一開始的時候雙方的矛盾主要是集中在嘴上,可是爭來爭去發現誰都占不了便宜,那還說什麼?打唄。
於是,義渠國分成了兩個派係相互征伐,整個國家陷入了一片動蕩不安中。
義渠國大家都知道,那是秦國的第一心腹大患,英明神武的嬴駟當然不會錯過這個天賜良機。
於是,他派遣庶長操出大軍前往義渠國“平亂”。
因為義渠的兩位王子內鬥正酣,誰都想留著兵力對付對方,便都沒有派兵前去抵抗秦國,而是保留主力靜觀其變。
如此,秦國勢如破竹一般的衝入了義渠腹地。庶長操先是滅掉了義渠的附屬國烏氏戎國(今甘肅平涼和寧夏固原南部一帶),然後又占據了義渠的戰略要地鬱郅(今甘肅慶陽一帶),並在這兩地設置了烏氏縣和義渠縣,將魔爪徹底的伸向了寧夏境內。
眼看再這樣下去秦國就有吞掉義渠國的可能,這兩個王子也沒有時間再爭鬥了,他們統一派出使者前去秦國麵見嬴駟,說從此願意對秦國俯首稱臣,隻求秦國能夠不再侵略義渠。
嬴駟非常聰明,他知道自己現在之所以能夠一帆風順,主要是因為義渠國的內鬥,而如今已經占了大便宜,不能再得寸進尺了,要是還繼續侵略義渠國的話,這兩個王子很有可能會擰成一股繩,同仇敵愾的來對付他,到那個時候就不好辦了,還不如見好就收,放任兩個王子繼續內戰,等到他們打個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從中收取漁翁之利,那不是美了美了的嗎?
所以,嬴駟同意了義渠的請求,收兵回國,不過侵略下來的那兩個縣,他們義渠就想也別想了。
話說嬴駟確實很聰明,可是人家義渠的兩個王子也不笨,他們很敏銳的發現了嬴駟的陰謀,便自從秦軍撤軍以後就不再內鬥。
最後,王子A主動退位讓賢,將王位讓給了王子B。
義渠國的內亂結束以後,王子B不再向秦國稱臣,又恢複到了原來的樣子,可那又能怎麼樣呢?這時候秦國已經將烏氏縣和義渠縣的土著居民全都遷到了秦國國內,換上了土生土長的秦國老百姓到二縣定居,再加上二縣的防守嚴密,王子B就是再厲害也收不回這二縣了,最終還是嬴駟占了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