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因齊沉思了一會兒,覺得很有些道理,繼續問道:“這些年來,很多人都評價我,說我治國還可以,但是行軍打仗不行,從繼位到現在都沒怎麼發動過戰爭,難道一個成功的國君就必須要不停地對外戰爭嗎?”
孫臏微微一笑,“主公不要聽這些人胡說八道,一個國家要是有一名極度好戰的國君,這個國家就必定會麵臨滅亡的危險,一個軍隊要是有極度貪圖勝利的主帥則必定為敵方的計謀所擒獲。還是那句話,一切的戰爭都是以知己知彼兼有萬全準備作為前提的,所以一名優秀的將領會在戰爭以前就看到結果,會在戰爭以前就積極備戰,以備不時之需。能做到這些,哪怕城池再小也能守住!主公自從繼位以後,高築牆,廣積糧,齊國在您的帶領下一步步的走向了巔峰,完全可以應付連續幾年的舉國大戰,這難道不是一代明君需要做的事情嗎?”
齊威王受到孫武後人的誇獎,那是相當的受用了,頓時又對孫臏產生了無限的好感,他問道:“那如果兩軍對峙且人數相當,可兩方全都固守,沒有一個率先攻擊的,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孫臏從容道:“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先將騎兵布置在大軍左右兩側,然後用一名比較有名的勇將帶領一批輕裝步兵先行挑戰敵軍,敵軍期待戰功,必定會率隊迎戰,意圖擒獲這名勇將以提升自軍的士氣。這名勇將一定不能連戰,要趁機逃跑,裝作失敗的樣子,而後麵殺紅了眼的士兵肯定會拚了命的前往追擊。就在這時候,主帥要命左右騎兵急速而行,攔腰斬斷敵軍,然後前後夾擊。敵軍主力眼見大軍受挫,必會領軍來救,可這時候我軍已經占據了主動,士氣旺盛,可一舉而下敵軍!”
田因齊聽罷頻頻點頭,繼續問:“我想請問先生,士兵比敵人多或者少都有能夠致勝的辦法嗎?”
“有”。
“如果我強敵弱,我眾敵寡,用什麼樣的辦法會在損失最小的情況下取得勝利呢?”
孫臏聽了這話,對田因齊深深一拜,“大王你能這麼問,說明你是一個明君(因為他愛惜士兵的生命)!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想方設法使得自己的隊列表麵上看起來混亂,則敵軍必定會主動出擊,到時候箭矢伺候,打敵人一個馬蜂窩,使其大亂,這時候再一舉出擊,必定會輕易大勝!”
“那如果敵眾我寡,敵強我弱呢?”
“到了這種時候就必須要以堅守的形式來打擊敵人的士氣。首先,要建立一支精力充沛的後備隊,以便陣型潰散以後能夠及時補位,之後組成大陣,用盾兵在前,長槍兵為二排,短刀兵為三排,弓箭手為四排,堅守陣地。敵軍長時間不能攻破我方大陣,士氣必定會受到極為嚴重的打擊,到時候一鼓作氣,很有可能便會逆轉。”
這些對話都是筆者從《孫臏兵法·齊威王問》中翻譯出來的,下麵的實在還有太多,我就不再繼續翻譯了,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網上搜一下,一搜一大把,咱也別在這本兵書上在浪費時間了。
總之,就是田因齊問什麼,孫臏都能對答如流,並且說出的觀點都是田因齊沒聽過的。田因齊雖然沒打過仗,但是身為戰國的君主,兵書那是從小到大的手邊必備書啊。所以,要論紙上談兵,田因齊那也是有一定發言權的。
可就這樣也讓孫臏說的啞口無言,直接便驚為天人,他鄭重的對孫臏道:“先生,我看您也別在田忌下麵了,直接來我這裏吧,官職大大滴有!”
從這以後,田因齊就將孫臏從田忌那挖了過來,成為了齊國大夫兼齊國的總軍事顧問。
這就是孫臏、田忌和龐涓的故事了。
我們再把目光轉到62章的結尾處。